ECMO是患者救命稻草?醫生:僅是體外生命支持技術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1-2-5 打印內容
“從結果上來看也是對的,這(挽救生命)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據周晨亮比對,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ECMO上機的指征要求都非常嚴格,其中包括年齡限制,“歐美60歲以下才能上,中國的標準上調到75歲”。
有了去年緊急處置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歷,河北本輪疫情中,醫療資源配置相對充裕。在幾家定點醫院里,治療的“卡口”前移,這有利于防止患者由輕癥轉為重癥。因此,崔曉磊說:“就這次而言,河北省的ECMO絕對夠用了,年齡限制可以放寬一點,多考慮患者的身體和預后情況。”他還說,“能用一定用上,醫生不會多想,唯一想的就是救人。”
2020年的武漢疫情中,周晨亮從不會問患者家屬是否放棄治療這個問題,反倒是有些家屬會因為絕望而主動提出。他曾花兩個月時間,將一位危重型患者治愈。家屬聽到患者活過來的消息后內疚地大哭起來,因為她之前覺得沒希望,讓醫生放棄救治。
武漢市中心醫院醫生易凡曾感染新冠病毒,生命垂危,面部發黑。在ECMO支持下,當時支援武漢的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王辰院士和重癥醫學科主任詹慶元聯手把他救了過來。122天后,他專門趕到北京探望“同袍”。此時他皮膚白皙,雙頰飽滿,已與常人無異。
周晨亮說,自己2020年用ECMO救過的患者,有好幾個成功“下機”,治愈出院,還和他成了朋友。有人回歸工作,有人投身公益。“看到這些,還會考慮應不應該,值不值得嗎?”
在回歸日常之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癥醫學科完成了“雙閉環通道”改造,建成了“平戰結合”的重癥監護病房。那是“血戰”留下的痕跡。平日經過,周晨亮總會想起,這間病房里住過誰,那張病床上誰“走了”。
這段時間,他每天都關注全國各地疫情的變化。這位武漢醫生仔細對比過數據,“都是‘散發’情況,總感染者基數沒起來,重癥患者大多還是老年人及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只要感染人數不大幅增加,防控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
然而據他所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還是早早組建了一支重癥醫學隊伍,隨時準備出發,前往外地支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