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生物行業,哪些企業最“敗”“金”?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1-13 打印內容
醫院端仍為醫療產品主要銷售渠道
中康數據顯示,即使在處方外流等多個醫改措施下,我國藥品市場渠道分布中,等級醫院渠道近三年占比均在75%左右,仍占絕對優勢,這就決定了上游制造企業仍以醫院為主要銷售渠道,醫療產品一經醫院銷售,則難以避免“帶金銷售”。
怎么把“金”砍掉花在刀刃上?
帶金銷售引發了看病貴、醫生灰色收入等系列問題,衛健委亦出臺了相關政策以改善此現象。下面我們就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化學制藥子行業為例,探討近年相關的政策措施。
2017年初,我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推出“兩票制”改革。以往藥品在流通環節歷經多層經銷商層層加價,改革后藥品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再開一次發票,稱之為“兩票制”,意在縮減流通環節從而降低藥價。但從化學制藥子行業的平均銷售費用來看,2017年當年銷售費用占比不降反升,而后的2018年其占比提升了5.3%。兩票制雖然縮短了流通環節,但藥企僅由原本的低開向高開銷售模式轉變,并未改善帶金銷售問題。
2018年11月,國家組織醫藥集中采購,以承諾的采購量換取降價,在4+7城市試行,俗稱4+7城市帶量采購,隨后的2019年及2020年密集組織了聯盟地區、第二批及第三批帶量采購。帶量采購直接連接了制藥企業和醫院端,將中標價格透明化,意在砍掉二者間的利益鏈條。從帶量采購政策推行方式來看,帶金銷售模式有望成為過去式。值得注意的是,化學制藥行業銷售費用營收占比2020年前三季度下降了3.6%,自2015年以來,銷售費用占比首次出現下降。
以華海藥業來看,在4+7帶量采購中6個品種獨家中標,聯盟地區帶量采購中7個品種中標,第二批帶量采購中2個品種中報,可謂帶量采購招標的“大贏家”。根據帶量采購推進時間,自2019年4+7城市帶量采購開始執行,華海藥業的銷售費用明顯下降,其營收占比2019年下降了7.58pct,2020年隨著后續帶量采購批次的落地,華海藥業單季度的銷售費用營收占比下降明顯,當前占比僅13.24%,比化學制藥行業水平低了近10pct。
除華海藥業外,科倫藥業、樂普醫療、信立泰以及華東醫藥4家帶量采購重要參與者,其銷售費用自2020年一季度開始呈明顯下降趨勢,帶量采購政策砍“金”能力可謂強。
對比這五家企業的銷售費用及研發費用各自營收占比情況,銷售費用下降的同時,研發費用占比在逐步提升。一方面,帶量采購砍掉了中間帶金銷售環節,節省了其中的銷售費用,企業有更多的錢投入到研發里去,另一更重要方面,仿制藥納入帶量采購導致利潤率降低,倒逼企業走向創新道路。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