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拼的不是價格,是戰略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17 打印內容
(點擊圖片可放大)
助攻頭部企業壟斷
“既來之,則安之”,買方壟斷、競爭加劇、成本下降等諸多因素會推動仿制藥降價,這是大勢所趨。因此,對藥企來說,短期可以暫時不盈利,甚至可以虧損,即無法彌補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屬于沉沒成本,不影響決策),以期度過暫時難關,但長期來看,如果仿制藥不盈利,這些藥企就會離開市場。
因此,當前醫保局利用“淘汰賽”迫使藥企大幅降價策略,可以產生“多贏”結果,即隨著未來一部分成本較高的藥企慢慢退出市場,當企業數量小于3家時,醫保局為保障藥品供應,則會選擇“溫和降價”策略,留下的企業可以擁有較大份額的市場,依靠規模效應實現盈利。
聯盟集采可以看作是政府助攻頭部企業實現一定的市場壟斷。當然,壟斷企業必然要接受政府市場監管,這是后話。當企業數量較少時,國家監管部門的監管成本就會降低,醫保局也會減少醫保支出,患者還可以節省更多藥費,可謂“四方共贏”。
綜上所述,未來藥企要么增加專利壁壘,如擴大適應癥,延后藥品專利期,要么實現規模效應,即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供應鏈成本,不僅是產品生產成本,企業的價格競爭其實是價值鏈的競爭。
此次投標表面看是過期原研藥和過評仿制藥之間的價格博弈,其實是這些公司的全面戰略競爭,無論能否中標,未來藥企都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產品研發和成本控制,產品創新可以避免“價格戰”,低成本則是“價格戰”的根本保障,保持產品質量穩定和持續降低成本將會成為原研藥企永恒的戰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