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拼的不是價格,是戰略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17 打印內容
1月17日,第二批全國集采開標,業內人士圍繞報價策略做了不少分析。筆者認為,過期原研藥和過評仿制藥企業如何進行價格博弈,取決于企業戰略,只有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確保成本優勢,才能實現價格戰的勝利。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過期原研藥如何應對“專利懸崖”?從理性決策角度來看,企業決策目標是損失最小化,因此,原有份額較高的企業一旦失去大部分市場份額,損失較大,如要承擔調整生產、解散銷售團隊等機會成本(之前的投資成本,且這些資源未來也會產生邊際效應,所以稱為機會成本),價格策略必然是衡量降價(犧牲一部分價格,維持一部分市場份額)損失和機會成本孰大孰小。
哪些品種志在必得
通常來說,市場份額超過50%以上的品種,一旦失標則損失較大,因此,市場銷售額在2億元以上、份額超過50%的品種,原研藥會采取“志在必得”的降價策略,即大幅降價、志在中標,這些品種有鋁碳酸鎂咀嚼片等6種。
市場份額低于50%的品種有4種,分別為阿德福韋酯、比索洛爾、替吉奧、坎地沙坦酯。其中,替吉奧原研市場份額在26%,且中標后的市場銷售額約20億元左右,原研藥志在必得;其他3種產品市場銷售額均在2億元以上,原研企業也會采取降價保量的價格策略,即適當降價,但不會“志在必得”,因為要考慮增量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上述分析仍屬于靜態分析,是基于之前市場銷售額、市場份額及原研企業理性決策的分析,最終投標時的價格策略還取決于投標現場情況,即其他國產仿制藥企業的投標價格策略。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成本、費用比較透明,價格下降空間較小,而非上市企業由于財務非透明,可操作空間較大,可以有較大降幅。然而,上市公司由于融資渠道較廣,資金充足,也可以執行滲透價格策略,即以低價格博取未來較大市場份額。
原研藥企定價差異
當買方壟斷(醫保局擁有需求絕對話語權),供方又是寡頭競爭時,產品價格接近成本價,這是市場競爭法則。然而,由于機會成本不同,原研藥企業和國產仿制藥企業的定價策略大不相同。
對原研藥企業來說,雖然有些過期原研藥品種的市場規模和利潤較大(靜態來看),但相對其創新藥市場規模和利潤較小(動態來看),因此,過期原研藥比創新藥的市場機會成本較高一些,換言之,即使品種不中標,還可以依靠創新藥獲得市場和利潤,因此,整體來看,原研藥企業不會輕易選擇“壯士斷腕”的報價策略,如價格“腰斬”。
國產仿制藥則不同,生產企業多數不具備研發創新藥的技術和實力,或者研發創新藥的機會成本更高,相對來說,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機會成本更低。同時,這些企業此次投標大多面臨生死存亡之戰(少數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除外),失敗或會離開醫藥行業。整體來看,國產仿制藥企業會選擇不低于可變成本但低于生產成本的報價策略。事實上,這種報價也是理性的,起碼可以維持企業運轉,固定成本,待后期市場回暖再彌補。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