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力大、份額小 國產特醫食品如何發力突圍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5-4 打印內容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強調,特醫食品研發需要長期積累,配方應配合臨床需求不斷修改和調整。他建議,企業要加強特色配方研發,以降低同質化程度,使特醫食品走上適應個體需求、實現精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專家的上述觀點得到企業認可。西安力邦臨床營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楊宏表示,特醫食品的研發目前主要通過產品市場反饋、按照醫院醫生及臨床營養師需求定制、與臨床營養科合作共研等方式來貼近臨床。力邦公司已與國內多位臨床營養專家及臨床營養科建立產品共研、市場探索、產品臨床應用、臨床營養觀念普及、項目課題申報等多維度合作關系。上海冬澤特醫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斌文也表示,企業將針對特醫食品成立專門的研究院,以提高研發的針對性。
暢通渠道 規范管理
國產特醫食品市場份額小與產品銷售不暢也有關,這一現象也被石漢平稱為“中段梗阻”。
在2016年《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之前,由于缺乏規范管理,我國特醫食品同時以藥品和食品兩種身份存在于市場中,銷售渠道相對混亂。目前,在眾多的特醫食品中,只有嬰幼兒特殊配方奶粉發展相對成熟,購買也較為方便。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特醫食品要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有業內人士認為,特醫食品的醫院銷售渠道應該拓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卞華偉曾公開表示,特醫食品在醫院銷售仍面臨諸多障礙。首先,特醫食品被認定為食品而非藥物,如何開具處方是個問題;其次,對特醫食品規范使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臨床營養師在醫院是稀缺資源。目前部分營養科人員是由臨床營養醫生、臨床營養技師與公共營養師組成,這與“臨床營養師”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契合。
“造成特醫食品中段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石漢平表示,營養治療沒有納入醫療收費體系,是特醫食品流通面臨的突出障礙。“目前湖北、浙江、上海、廣州已將營養評估納入醫療收費項目,但全國大多數醫院中的營養科醫生及營養師都在為患者免費做營養評估,醫生和營養師只能對患者提出相關建議,既不利于特醫食品在醫院中的使用,患者依從性也大打折扣。”石漢平說。據悉,在2017年7月發布的《廣州地區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方案》中,營養狀況評估、兒童營養評估、營養咨詢等已經被納入診查費當中。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主任張片紅認為,特醫食品要在醫院得到更好推廣,醫院的相關工作應該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包括特醫食品怎樣到醫院、如何配置、怎么使用、誰來發放、誰來監督、誰來對病人進行監測等。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