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保目錄帶來DTP藥房三大機遇!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1-1-29 打印內容
而且,預計隨著各地醫保經辦機構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改善,其智能全維度控費的能力越來越強,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區域醫保管理者放開特藥醫保雙通道政策,以落地國談藥品政策的實施。
國談未成功藥品和非醫保目錄新藥
另外,對于本次國談未成功的抗癌藥,或者非國談的創新類特藥,DTP藥房也有極大的市場機遇。非國談品種或本次國談未成功的產品,其患者購買的主要渠道自然是院外,這也是絕大多數創新特藥企業醫保目錄外市場策略的核心觀點。
沒有進入醫保目錄的創新抗癌藥或罕見病用藥等高值藥品和新上市的藥品,都是DTP藥房渠道需要把握住的機會。DTP藥房可專業管理好此類患者的購藥場景,為市場推廣助力。
每年新上市創新藥品越來越多,需求也日益增大,DTP藥房對此應高度敏銳。據統計,2020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共批準48個新藥,其中國產新藥20個,進口新藥28個。其中,腫瘤藥達16個,占比34%;8個罕見病藥物,均為進口藥,有6個未進入醫保目錄;8個臨床急需用藥,有3個未進入醫保目錄。
對于這些未能進入醫保目錄的DTP藥房適營產品,藥房可與廠家深度合作,適宜積極開展慈善贈藥活動,或商業健康保險產品來完善渠道。
通過PAP慈善贈藥活動,抗癌藥、罕見病用藥等相關企業產品可獲得實際銷售和使用,后續才有希望在新一輪通過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準入。而假如沒有臨床用藥實踐,沒有臨床醫生對該產品的療效的積極反饋,藥企就很難在今后的溝通談判中打動醫保局。
今年PD-1類單抗談判前后藥企的策略就是這個邏輯,因而備受各界關注。
從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談判結果可以看到,進口PD-1全軍覆沒;這些未能入圍醫保目錄的進口PD-1,目前正緊鑼密鼓調整策略,修改贈藥方案降低費用,從而保住患者粘性。
在談判之前,進口PD-1藥品K藥贈藥后的治療費用約28.7萬元/年,而國產談判成功后PD-1患者年治療費用只有6萬元左右了。其實在談判前,就有業內人士對PD-1談判有預判,認為跨國藥企落選醫保是大概率事件,因為他們需要維護全球的價格體系,所以很多時候跨國藥企寧可選擇贈藥的方式進行變相降價。
對于此次醫保談判落選的產品而言,醫院準入會存在一定的困難,藥企需要開辟DTP等院外市場,確保城市市場用藥可及性。這也是DTP藥房發展的機遇。
另外,由于醫療機構有處方控量和醫保控費,因此長療程大金額用藥還是需要到院外藥房解決的。因此,只要符合慢病、重癥、罕見病領域的,或患者需長期用藥和跟蹤服務的產品,都可視為DTP的服務范圍和機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