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談判藥品落地已半年,好政策如何可持續?
作者: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7-3 打印內容
“中國的公立醫院要增加一個認識,一定要懂得醫保政策,從而指導自己的醫療服務。”占伊揚說。
對于這個觀點,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主任顧雪非也非常贊同。在他看來,“三醫聯動”改革進程中,醫保要從被動支付向戰略購買轉變,國家醫保談判藥品就是具體措施之一。
顧雪非說,在傳統的被動支付模式下,醫保部門主要關注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對于醫療服務的質量、效率、公平等問題關注較少;而轉型為戰略購買者后,醫保部門不僅考慮風險分擔機制,還要考慮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衛生系統績效改善、人群健康等目標,通過法制化、專業化來優化治理結構,實現角色轉變。
利民好政策如何可持續
從制度建立到措施落地,國家藥品價格談判沖破了許多阻力,為百姓帶來真切利好,但未來還有不少挑戰。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王立明注意到,國家醫保藥品談判落地的確帶來臨床用藥價格的下降,很多常規用藥降價明顯,有的甚至降低了八九成,“患者的的確確得實惠”。但也有醫生向他反映了一些擔心:“國談藥品”價格降得太低,臨床療效會否受到影響,藥品質量能否保障?
在他看來,目前國家醫保藥品談判等醫改措施大大加劇了藥企的競爭程度。他建議,要重視激烈競爭所帶來的質量問題,“不能一味強調低價,也要顧慮到質量,留出利潤、研發的余地。”對于進入醫保支付范圍內的所有藥品,都應該經過完整、慎重的決定,綜合考慮價格、質量、性價比、普惠性等眾多因素。
作為江蘇省內規模最大的三甲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也吸引著其他省市的患者前往就診。占伊揚說,許多從外地來問診的患者使用了“國談藥品”,必須回本省才能醫保報銷。因為各地談判藥品的醫保報銷比例不一樣,這也增加了患者的就醫難度和負擔。“我們建議醫保統籌的層級要提高,最起碼提高到省一級,逐步推進跨省異地醫保的統籌管理。”
目前飽受詬病的“以藥養醫”的模式已被打破,但一些政策可持續性的問題引人關注。 顧雪非認為,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后,在醫院的收入結構中,藥品、耗材等都轉變成了成本。這種機制下,對醫院來說收益最多、含金量最高的不是醫事服務費,而是醫保結余。醫院也可能在新的機制下為了追求醫保結余收入,減少醫保藥品的使用。
“患者當然應該獲益,但是不是應該以犧牲醫院利益為代價去實現呢?”顧雪非說,前幾年他參與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僅僅改革醫保支付方式還不夠,還需要協同推進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
事實上,醫療服務定價機制、醫生薪資待遇機制、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呼之欲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呂富榮呼吁,要加強醫療服務價格的動態調整機制,以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和新技術、新項目的價值。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