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助力優質創新型仿制藥企加速升級變革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4-17 打印內容
除去要在產品鏈、產品線上下功夫,本土藥企也需要在帶量采購“以價換量”的大邏輯下在商業營銷上尋求更精細化得管理。“精細化管理對于每個本土藥企都是挑戰。精細化管理不是專指生產環節,生產多年來通過精細化管理成本已經控制得非常好了,現在精細化管理的關鍵在營銷環節。藥品的銷售成本費用還是很高,營銷上需要減員提效,經營上需要全面落實成本預算考核、績效考核,同時借助帶量采購守住自己的陣地、占領人家的陣地,便能夠在招標把價格壓得很低的情況下獲得優勢和先機。”郭云沛說到。
03 資本市場需要支持漸進式醫藥創新
伴隨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國家帶量采購的逐步落地成型,本土藥企通過漸進式創新實現優化升級的道路越發明晰,而創新資本市場的大門也正在嘗試向這類本土藥企敞開。
此前,科創板一直被支持創新藥研發藥企上市的資本紅利,但伴隨著科創屬性“3+5”指標體系的推出,科創板對醫藥創新的定義正在加速迭代升級,專注高質、高端藥品的漸進式創新本土藥企未來也會成為科創板上市醫藥企業的主流。
事實上,對標資本市場更為成熟的美國,以鼓勵創新聞名的納斯達克市場已經幫助梯瓦制藥(TevaPharmaceutical)、邁蘭醫藥(Mylan)等一系列仿制藥企業成長為營收規模超百億美元的跨國仿制藥巨頭,而參與其成長的資本也收獲頗豐。
以梯瓦制藥為例,梯瓦制藥于1987年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時募集了1840萬美元,在當時梯瓦制藥的年銷售額僅為4000萬美元。而最新公布的年報數據顯示,梯瓦制藥的營業收入已經增長到168.87億美元。可以想見,借助資本市場參與到提瓦制藥成長的投資者,也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投資回報。
科創板將創新藥企的尺度進一步明確,鼓勵漸進式創新實現國產替代本土藥企成長,對于投資者而言也是增加了相對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選擇。
創新藥研發的成本高、難度大、失敗率也比較高,從整個研發歷程來看,5000-10000個候選化合物才能夠有一個藥物最終上市,一個創新藥研發周期耗時長達10年,平均每個創新藥的研發費用達到數十億美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藥研發一旦面臨失敗,將使得研發醫藥企業股價出現暴跌的情況,例如IntecPharma近期就由于帕金森藥物III期臨床試驗失敗股價暴跌80%。而相比于創新藥,高端、高品質的仿制藥雖然未必能夠取得“重磅炸彈”的商業前景,但其失敗風險更低,對于資本而言是相對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選擇。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于正面臨國家帶量采購等降價挑戰的本土藥企實現創新轉型也十分重要,原料制劑一體化的生產設施、高端、高品質仿制藥品種的研發、精細化管理的落地執行等無一不需要相當的資本投入作為支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