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輪驅動助力醫藥產業更走“新”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24 打印內容
同時,在我國創新能力不強、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企業“扎堆”創新的問題相當嚴重。例如,目前國內有100多家藥企正在研發免疫治療藥物。據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有關人士介紹,截至2018年6月25日,我國共有193項PD-1臨床試驗登記開展,研發熱度僅次于美國。這種白熱化的競爭,將有可能導致國內有限創新資源的巨大浪費。
二、制造技術創新進展緩慢。
創新藥需創、制結合,方能提升整個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新藥研發和積極性能力大大增強,但制造技術發展緩慢——化學合成、微生物發酵、藥物制劑、生物藥等技術基本源自國外;原料藥生產區域受控、低成本等優勢已消失,核心技術、裝備和關鍵材料依靠引進;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顛覆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即使新藥開發能力再強,制造、裝備技術的落后也會成為我國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的“絆腳石”。
三、臨床研究質量及資源利用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科研水平參差不齊,我國疾病資源豐富的優勢在臨床試驗中并未得到充分發揮,藥企要開展新藥臨床試驗或生物等效性試驗(BE)仍然相當困難。同時,由于臨床試驗資源有限,藥企為爭奪資源競爭激烈。一方面,不僅國內企業在爭奪,越來越多的外企也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對于一些臨床試驗,大醫院不感興趣,小醫院沒有資格做。一些企業抱怨“醒得早,起得晚,出門更晚”,只得望臨床而興嘆。創新藥的臨床研究已成為我國創新型藥企發展的“堰塞湖”,直接關系到我國創新藥的發展。
建議:加強頂層設計 新藥、技術雙輪創新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正處于重大轉折期、深刻變革期和戰略機遇期,我國創新藥要實現從“追趕”到“跟蹤”再到“自主創新”的戰略轉變,就要走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藥發展之路。對此筆者建議如下:
一、加強戰略研究,發揮舉國體制優勢。
相關部門應研究制定我國2035 年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舉措,進行戰略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五年、十年、十五年的發展戰略目標和技術路線圖,明確在哪些領域可以“領跑”,發揮引領、帶動國際醫藥產業變革的能力;在哪些領域可以“并跑”,把握時機,構建技術和市場的新優勢;在哪些領域可以“跟跑”,實施差異化的追趕策略,發揮自身技術優勢。
在國家戰略方針的指引下,醫藥行業尤其是醫藥研發業,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形成全國重大新藥創制的強大合力,利用舉國體制,開發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原創新藥、關鍵技術和裝備。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