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輪驅動助力醫藥產業更走“新”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24 打印內容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國創新藥的發展對加快“健康中國”建設尤為重要。我國創新藥發展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研究提出幾點看法。
現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產出一批重大成果
我國創新藥的發展歷程,始于20世紀60年代屠呦呦團隊對青蒿素的研究,發展于自2008年“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后的三個“五年規劃”期間。通過上述專項的實施,我國創新藥發展跨入了新紀元,到2018年底已經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
一是建立了我國藥物創新技術體系。重點布局了10個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的國家級綜合技術平臺;建成8個企業藥物創新技術體系;建設了24個GLP平臺,128個GCP平臺,23個資源性評價、支撐和服務平臺,從而構建起我國從新藥發現、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到商業化生產完整的創新平臺、新藥開發和綜合服務的“三大體系”,形成了我國重大新藥創制的創新體系,打造出一個完整的創新鏈。
二是產出了一批重大成果。專項實施期間在創新產品方面,共有30多個1類新藥獲批(截至2019年7月已獲批1類新藥達44個);在臨床試驗方面,我國臨床試驗數量逐漸超越日本,自2011年以來年度臨床試驗數量的復合增長率為19.31%,試驗結束時間對應的臨床試驗數量的復合增長率為23.23%,遠超日、美兩國;在論文產出方面,與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醫藥創新相關論文產出數量相比,我國醫藥創新相關論文產出在數量和影響力上連續10余年保持著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在發明專利上,我國醫藥創新相關發明專利申請與授權累計數量分別為356743項和88428項,申請數量年復合增長率達10.23%。科睿唯安競爭性情報數據庫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處于發現階段的藥物數量為2008年的6.97倍,在絕對數量上已趕超日本,年復合增長率也高達20.77%。
三是推動了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通過藥審聯動機制,推動了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和發展,支持了藥品審評技術能力建設。近年來,國家藥監局密集發布新政策、新法規和新指南,大大加速了新藥評審速度,一大批獲得重大新藥專項立項的創新品種進入審評審批綠色通道,為保障臨床用藥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問題:創新資源分配欠佳 制造、裝備技術落后
我國創新藥發展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原始創新不足,有限資源浪費嚴重。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曾指出,目前,雖然我國藥物創新技術平臺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研發成功,但新藥研發仍處于模仿創新層面,大多數為國外已有新藥的跟進(f ol l ow on),多為me-too或me-bet ter等快速模仿創新品種,原創新藥很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