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帶量采購后 這些是關鍵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1-20 打印內容
降92%是第一步
近日,國家高值耗材第一批集采收官,眾多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參與了這次招標集采,既有外資企業的知名品牌,也有國內的一線產品。外資企業降價幅度達到了95%,而國內企業降價也超過了92%,給廣大的市民百姓帶來了福音,也節省好大一筆醫保費用。
不過參與的企業或產品,不管是中選的還是不中選,都見證了這一次高值耗材集采與招標,其談判的過程可想而知,最終是幾家歡樂多家愁的格局。中選的企業或產品不一定興高采烈,畢竟降價幅度那么大,企業還會有多少利潤?以后的維護工作還怎么做?心里還是個未知數;
沒中選的企業或產品,面子上也不太難看,畢竟擬中選的產品只有10個,涉及的中外企業也只有8家。再說了這次是第一批,如何實施,會走到哪一步,集采的總量會有多少,中選的企業或產品還會有多少的毛利率,能不能持久下去?無論是中選的企業還是未中選的企業,都在看,在思考。
高值耗材的集采剛剛走出了艱難的一步,因為這是個新的創舉,對于生產企業、配送企業,還有醫療機構,都有個逐步適應逐步熟悉的過程。還有好多的問題都有待于在實際操作中一個一個地發現或反映出來,再去一個一個地去解決。
所以:中選的企業或產品,在今后配送和維護的萬里長征中剛剛走出了第一步。
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下開源節流
中選的企業帶著中選的產品回到了所在的企業,接下來就是如何重新核算中選產品的原始成本和工廠費用。
因為無論是外資公司或者是國內企業,中選產品的降價幅度都在90%以上,對于生產企業來說,這是個非常嚴峻而又現實的問題,企業都是靠盈利來生存,沒有一定的毛利支撐,再好的產品也是白搭。
既然中選了,但單位價格降了下來,必然要影響到產品的毛利率,雖然還有一定的毛利,但需要多少產量才能達到產品的盈利點?企業肯定要重新核算各項成本,盡可能把產品的各項成本控制在最恰當的范圍內。
在生產過程中首先要保證產品的質量,那是確保產品功效的前提。有良知的企業寧愿不做產品,也不能降低產品的質量標準,那是要砸企業牌子和信譽的。企業只能在技術革新和開源節流上下功夫,從產品的選材到投料,一直到成品檢驗入庫,每道工序,每項技術參數,每個員工的操作技能,每個批次的成品率都要按分秒按斤兩來測算,這樣才能生產出高質量高標準的產品來。
再有不斷增加的生產量的配合,才能把產品的各項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內,才能獲取企業應有的毛利率,才能拿下并吃掉源源不斷而來的產品訂單,從而滿足下一步因集采而帶來的市場需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