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用藥的困境與自我救贖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3-21 打印內容
醫藥觀察家:如今“國輔目錄”呼之欲出,落地可期,在當前的醫藥形勢之下,輔助用藥從濫用到合理用,還有多長的路要走?“國輔目錄”又會給整個醫藥生態環境帶來哪些變化?
王恒:這與國家的醫保支付規則是密切相關的。“國輔目錄”出臺之后,各地還要圍繞其進行“省輔目錄”的調整,這個過程大概還需要半年的時間;之后,相關的醫保支付、支付原則等配套措施還要跟著出臺。個人估計,輔助用藥目錄在上半年會比較明朗化,現在還處于摸索階段。對于輔助用藥目錄內的產品,今年會出現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輔助用藥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國輔目錄”的出臺對于整個醫療、醫保產生的影響都非常巨大。第一,從醫療的角度講,過去使用這些輔助用藥的醫院、醫生的行為都要發生改變,包括對醫院管理、醫生處方行為的監管等。第二,從醫保的角度講,醫保部門肯定會對輔助用藥出臺更加嚴格的醫保支付標準。第三,從藥企的角度講,將面臨兩個轉型的方向。第一個是研發。藥企需要切切實實地研發那些臨床需要的治療性藥品,而對于已經上市的產品,藥企要重新申報新的適應癥、新的功能主治。第二個是營銷。營銷應該更注重合理用藥、臨床證據的積累,比方說治療指南、臨床治療路徑、專家共識等,扎扎實實做好專業化學術推廣。
張善果:不是還有多長的路要走,而是走不走得通的問題。假設治療用藥和輔助用藥的格局形成,治療用藥必然按照服用周期和療程使用,就算醫生不講醫德也不敢過分,而輔助用藥必然會作為補充,這個標準必然會被監管部門“格物致知”。最后的結果是病種與輔助用藥的頻次、金額掛鉤。而被劃為輔助用藥產品的企業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將動用企業資源左沖右突。這勢必會影響行業的整個格局:治療用藥規模被限,輔助用藥一是成為治療用藥企業的規模補充,二是沒有治療用藥企業的規模突破載體。
徐元虎:輔助用藥從濫用到合理用正在進行時。“國輔目錄”的出臺,對醫藥生態環境會帶來相應的變化:首先,醫生在使用輔助用藥時將會更加審慎;另外,通過目錄規范管理,擠干臨床用藥的水分,降低患者和醫保費用的負擔,對患者健康更加負責,也為下一步的醫療體制改革留出結構性空間。
宋建峰:輔助用藥的規范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勢必和醫療體制改革一起得到解決,很難通過某個表面及單一的方法起效。“國輔目錄”的出臺肯定會影響目前銷量較大的輔助用藥,有一部分企業將受到較大影響,與之相關的醫藥代表也會面臨新的選擇。
藥企終端布局覆蓋新業態
醫藥觀察家:從現在落地實施的“4+7”帶量采購可以看出,如今的藥品采購已經逐漸傾向于具有明確治療效果的藥品。那么,輔助用藥在政府的采購市場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針對醫院市場,藥企又該如何制定營銷策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