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用藥的困境與自我救贖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3-21 打印內容
醫藥觀察家:《通知》要求各地上報目錄,制定的標準是各地將輔助用藥以通用名并按照年度使用金額由多到少排序,選前20個品種上報。這種選擇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意味著銷量大的藥就是輔助用藥?這前20個品種的藥企會有哪些影響?
徐元虎:選前20個,主要是因其占據了大量的醫保基金,目的就是節省醫保資金,足見國家整治占據高額醫保基金的“輔助用藥”的決心。但事實上,并非銷量大的藥就是輔助用藥,不應單純以銷量排名來遴選輔助用藥,比如有些治療性藥物價格昂貴、有些疾病發病率高等,這些都會導致臨床用量大,很容易排名前20。這種選擇會對前20個品種的藥企直接造成銷量急劇下滑的影響,同時也會促使這些藥企重新定位這些產品及營銷模式或者轉型。
王恒:由于輔助用藥用量大,醫保支付得也多,因此“國輔目錄”一旦出臺,對于在目錄內的輔助藥企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出臺之后,醫保就會從嚴支付這類產品,醫院就會從嚴監控這類產品,醫生就會從嚴使用這類產品,更加遵從這類產品的適應癥和適用范圍。同時,過去一些可用可不用的藥品,目錄出臺之后就不能再使用了,銷量也勢必會因此受到巨大影響。
宋建峰:這里首先要求是輔助用藥的前20名,也就是先確定屬于輔助用藥目錄,然后再上報。選擇前20名,是從醫保控費角度來考慮,因為現在的輔助用藥一是沒有明確標準,又不能一刀切,所以就從用量大的品種入手控制。并不是說用量大就是輔助用藥,而是要找出用量大的輔助用藥。如果國家對這些用量大的輔助用藥進行控制,把這些品種列入“國輔目錄”,勢必影響這些品種的銷量。
醫藥觀察家:1月23日,相關媒體曾針對輔助用藥采訪了北京醫院藥劑科主任胡欣。胡欣介紹了北京醫院挑選輔助用藥時遵循的幾個原則:1.醫院用藥金額排名前100的;2.沒有指南推薦的;3.臨床證據不充分的;4.適用于多種疾病的;5.中國藥典沒有收載的。這些原則對于“國輔目錄”標準的制定是否具有參考意義?
宋建峰:這里面有幾個觀點可以參考:一是用量大,輔助用藥目錄明確要找用量大的,具有進行控制意義的;二是沒有指南推薦的;三是臨床證據不充分的。后兩個原則個人覺得意義不大,中藥有很多藥物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因為中醫理論很多辨證治療,比如益氣養血就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所以不能單純根據適用于多種疾病來判斷,此外,中國藥典收載的也有很多藥物是輔助用藥。
張善果:胡主任提到的原則有一定的正確性,但絕不是“國輔目錄”的制定標準。通常而言,西藥治療的針對性較強,而中成藥的治療范圍一般很寬泛,最重要的是很多中成藥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臨床指南,如果按照以上5個標準作為“國輔目錄”的標準,好不容易成長起來的中藥又將遭受重大的行業危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