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藥品集采:中國醫療行業生態體系面臨重構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2-15 打印內容
2)原研藥過強的專利保護。在中國,跨國藥企的產品即使過了專利保護期,仍然享受專利期內的待遇,而不降價,背后核心原因在于跨國藥企宣稱中國藥企仿制藥的生物等效性相比原研藥存在差距。原研藥的高價也變相帶動了仿制藥的高價。
3)扭曲的銷售渠道。中國的醫藥行業傳統的銷售渠道通常包括多層經銷商,才能夠從藥廠送達終端醫院,從而多層加價,銷售渠道在整體產業鏈條中占據的利潤空間過大,形成了灰色的產業利益鏈條。中國醫藥不分家,醫生擁有處方權,因此醫藥企業和經銷商通常將營銷的重點對準醫院和醫生。中間環節價格水分過大,實際上是在用醫藥渠道利潤補貼醫院和醫生的投入。而患者作為終端消費者,沒有議價能力。而在醫保局組建之前,醫保也屬于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因此,對于中國藥企而言,打通終端銷售渠道遠比取得藥品品種上的優勢更加重要,長久以來呈現出“重銷售而輕研發”的特點。A股接近三百家醫藥上市公司中只有恒瑞、復星和邁瑞三家2017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0億元,行業整體銷售費用則是研發費用的5.77倍。
2018年以來,政策環境對于創新藥和仿制藥開始產生明顯分化,帶量采購的醫藥集采方式將直接影響中國藥企的商業模式,而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也將加快市場供給的釋放,預計仿制藥企議價能力將大幅下降,未來可能逐步淪為一般制造業。預計“4+7”中標的企業將通過壓減成本的方式努力實現盈虧平衡,以量補價可能也是減虧的重要方式之一,預計未來海外藥企在帶量采購品種中的市場份額將逐步被國產醫藥企業取代。
中國醫藥制造業整體毛利率水平在所有制造業中仍然處于較高水平,預計未來隨著醫保控費的逐步深入,單純依賴仿制藥的醫藥企業盈利空間將大幅壓縮,向化工等一般制造業靠攏。
仿制到創新:迎頭趕上的中國藥企
中國的醫藥企業未來將向何處去?和對于仿制藥“控費”的政策思路不同,近年來中國不斷出臺有利于創新藥企的政策,呈現出明顯的“冰火兩重天”:
1)支持創新藥物的審批系統。新藥臨床試驗效率快速提升,審批時限縮短到30個工作日左右,已經接近美國FDA標準。
2)資本市場對于創新藥企的支持。風險資本天然地適合創新藥企投資,而資本市場則為交易提供了更好的流動性。例如港交所2018年4月對主板上市規則進行改革,為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降低門檻,開辟綠色通道。預計境內資本市場未來也將朝著這一方向進行改革。
可以看到,處于行業龍頭的中國創新藥企正在崛起,例如恒瑞醫藥作為中國本土創新藥龍頭企業,近年來研發費用快速增長,已經開始調整自身商業模式,從過去“輕研發重銷售”,逐步向更加均衡的模式進行轉變。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