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藥品集采:中國醫療行業生態體系面臨重構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2-15 打印內容
草蛇灰線:醫?刭M才是題中之義
“4+7”藥品集采招標稱得上是2018年對醫藥行業沖擊力最大的變革,但除此之外,醫療行業隨后還有多個政策落地,連點成線,從這些相關政策中,可以明顯領會背后的政策制定者意圖。
2018年12月12日,衛健委發布《關于做好輔助用藥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加強輔助用藥管理,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作出明確規定。
2018年12月15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和財政部聯合印發《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行為舉報獎勵暫行辦法》的通知。
2018年12月20日,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申報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s)的國家試點,DRGs模式將患者費用轉化為醫院的成本壓力,有利于醫院主動減少過度醫療。
事實上,如果回溯2018年以來整體醫療行業的政策變革,國家醫保局的組建成立是所有政策變革的開端。5月國家醫保局正式在北京掛牌成立,中國醫藥市場最大的官方采購者正式誕生,打破了過去醫保分割管理的行政壁壘,掌握了從定價、采購、支付的所有行政權力,管理職權大大提升。整體上看,中國的城鎮醫保體系近年來支付壓力正在不斷加大,而醫保控費就是醫保局組建成立的最重要職能之一。
醫藥行業的生態重構:大分化
中國醫藥行業的參與者眾多,但事實上中國的醫藥生產企業主要以仿制藥廠商為主。醫藥可以按照創新性從高到低分為原研藥、創新藥和仿制藥。原研藥創新性最強,即原創性新藥,目前中國企業在原研藥方面研發能力較弱,只有大型跨國企業才能夠進行原研藥的研制。仿制藥在劑量、安全性、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證上都和原研藥相同或類似,通常,原研藥的專利保護期過去之后,國家為了降低這些原研藥的市場價格,都會開放仿制藥市場。但中國是個特例,原研藥專利到期后,在市場上仍然保持高價并且銷量不減反增。
為什么中國的原研藥專利到期后仍能維持高價?主要包括三點原因:
1)行政審批流程過長,導致仿制藥供給的稀缺性。原食藥監總局主要負責藥品的審批,整體上看,中國對于仿制藥品的審批流程要相較海外市場更為嚴格,很多仿制藥也需要進行臨床試驗,因此行政審批的流程非常長,一個仿制藥品的落地,需要短則三四年,長則五六年的審批流程,一些高難度的仿制藥甚至更長。因此導致整體仿制藥市場供求關系失衡,通常只有幾家企業能夠生產仿制藥,進而導致相對于終端消費者的議價能力較強,從而造成了中國仿制藥更高的終端零售價。例如,截至2015年,2008年后在全球市場上銷量最高的藥品中有半數以上在中國尚未獲得批準上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