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的降價邏輯:國家頂層設計的巨大威力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1-25 打印內容
因為大家的藥品質量都不高,每個企業都要養銷售團隊,仿制藥也要大規模做學術,要把別人的產品貶成渣,自己的產品夸成花。所以銷售是公司的命根子,銷售人員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公司的領導,漸漸地,做藥的邏輯也變成了銷售邏輯。價格太低的品種,他們不賣,研發不敢立項;競爭太激烈的品種,他們不會賣,研發依然不敢立項;利潤偏低的品種,他們沒有回旋的余地,研發還是不敢立項……年底開年會了,銷售要獨立在公司其他部門之外,單獨開年會,檔次、排場都不可同日而語……
一不小心,“4+7”來了,以銷售為主導的邏輯是否需要改變了?1月18日同寫意論壇上,兩位研發出身的大咖在面對“4+7”時,給出的回答是“以前怎樣做,以后還是怎樣做,做好我的研發工作即可”。他們回答是那么坦然,事實也應該如此,“4+7”的降價幅度是52%,如果把銷售費用的50%-70%擠掉,對于藥企而言,并沒有所想地那么糟糕。不論美國還是歐洲,仿制藥都沒有人大規模做學術,三分之二以上的藥品價格最終都回歸到生產者,所以即便美國以超低的價格銷售仿制藥,制藥企業并沒有出現虧本的現象。
其實在過去的一個月里,筆者已經調研了4+7絕大部分品種的原料銷售價格,初略地估算了生產成本,如果藥企擁有自己的原料生產線,制劑自主生產,4+7品種依然存在微薄的利潤。“4+7”是國家直采,銷售費用免了,而且還預付一部分貨款,之前的爛賬現象不復存在,對藥企而言,以價換量,薄利多銷,并沒有被逼上絕路。根據美國仿制藥協會的數據,很多“4+7”產品的中標價并不比美國的價格便宜,美國仿制藥企業為何敢如此低價地銷售仿制藥,背后的邏輯值得廣大同仁深思。
邏輯二:促進藥價下降,緩解醫保壓力
在美國,FDA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會發布news,介紹美國仿制藥的市場狀況。因為大力發展仿制藥,促進仿制藥競爭,美國的仿制藥市場開始出現下滑。2018年4月,FDA就發文稱,美國的仿制藥市場相比2016年下降了50億美元。除了FDA,美國仿制藥工業協會每年都會發布數據報告,介紹仿制藥低價機制,每年為美國節省的醫療開支,其中2018年節省的醫療開支達2650億美元。除了美國,加拿大、歐盟、土耳其、日本也有類似的數據。這些數據,似乎已經成為政府的政績的體現,中國長期獨立與世界大流之外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方面因為我國仿制藥質量不可靠,不具備替代原研的條件,另一方面是流通環節成本太高,價格方面與原研相比不存在明顯的優勢,難以替代原研。一致性評價之后,仿制藥的質量有了保障,促進仿制藥替代原研有了質量基礎。然而光有質量遠遠不夠,只有仿制藥價格與原研相比有足夠的優勢,仿制藥替代原研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