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藥聯體”成立 破解短缺藥供應難題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8-3 打印內容
“今后要及時更新短缺藥品的目錄,有計劃地提供信息公示,發動市場競爭作用、調節好供需平衡。”胡善聯建議。
短缺藥成因復雜
短缺藥已成為醫療領域繞不過的話題。“藥荒”“低價死”現象頻頻發生,原因何在?
“按道理藥品不應該出現短缺的情況,實際上也沒有出現大面積藥品短缺。”去年6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專門針對短缺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時任國家衛計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藥品短缺由生產性、政策性(扶持配套政策不完善)、機制性(采購使用低價藥動力不足)及投機壟斷性四個因素造成。
在上海醫藥副總裁、上藥信誼董事長顧浩亮看來:“短缺藥的成因復雜,比如由于原料供應、定價機制、信息不暢等因素,臨床必需產品供應緊張甚至短缺現象時有發生,給患者治療帶來了不便。由于對藥物缺乏動態、長效、科學管理機制,短缺藥的問題如果不盡快解決,會影響民生。”
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趙志剛主任通過調查北京地區醫療機構短缺藥品現狀,發現藥品短缺主要是由于短缺藥品利潤低或者使用量小,藥企不愿意生產,流通企業不愿經營,再者中標的低價藥品存在棄標情況,也造成藥品的短缺。
原國家衛計委藥政司副司長張鋒表示,容易短缺的藥品供應往往缺乏市場彈性,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表現比較突出。
多重機制保障短缺藥供應
針對短缺藥品供應問題,去年6月28日,原國家衛計委、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合理布局監測哨點,建立健全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實施定點生產等重點任務措施。強調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藥品信息收集和匯總分析機制,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清單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國家、省、地市、縣四級監測預警機制和國家、省兩級應對機制。到2020年,建立成熟穩定的短缺藥品實時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構建短缺藥品信息收集、匯總分析、部門協調、分級應對、行業引導“五位一體”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今年2月1日,工信部聯合衛計委、發改委、食藥監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的通知》,組織開展小品種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小品種藥,并將通過招投標選擇若干家企業定點生產,改為通過申報與審評選定“集中生產”與“生產基地建設”。預期到2020年,實現穩定供應100種小品種藥。
“定點生產能夠有效地緩解燃眉之急,然而短缺藥供給形成良性的動態循環,仍需借助市場調節的力量。”胡善聯坦言。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