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藥聯體”成立 破解短缺藥供應難題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8-3 打印內容
據原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短缺藥品清單已經多達139個品種,其中112個品種的短缺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仍有27個品種的生產供應問題沒有解決。
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面臨季節性“藥荒”、白血病藥巰嘌呤斷貨、阿托品和多巴胺斷供、絲裂霉素和地高辛口服溶液缺貨……近年來,部分臨床藥品不時被曝出短缺,成為醫療衛生領域的政策難題,藥品供給保障問題引發多方關注。
7月19日,在國家小品種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研討會上,我國首個國家小品種藥(短缺藥)供應保障聯合體(以下簡稱“藥聯體”)成立。這一藥聯體將致力于緩解部分臨床必需藥品供應緊張或短缺的現象,探索小品種藥(短缺藥)供應保障長效新機制。
據悉,該“藥聯體”首批可保障供應57個小品種藥(短缺藥)品種,包括苯巴比妥、硫酸魚精蛋白、異煙肼等知名藥品,涉及心血管、消化代謝、血液類、抗感染類等十余個領域。其中,包括47個短缺藥“139目錄”(所謂“139目錄”是指2017年原衛計委公布的,通過國家重點監測系統、列入短缺藥品清單的139個)品種和10個省區域品種。
“部分用量小、臨床必需的短缺藥品因為利潤低、市場需求小,導致供應時斷時續,甚至斷供,成為不少臨床醫生和患者的痛點。藥聯體的建立,是通過政府和市場的聯動、市場上下游產業鏈的聯動,解決信息不對稱,使得藥品短缺能早發現、早預警、早預防。”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建明強調。
“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好的組織聯盟,解決了長期不能解決的短缺藥問題。對今后及時收集信息,跟蹤和監測藥品短缺情況,指導短缺藥的生產、銷售、調整生產政策是一個前瞻性的、主動的、積極的措施。”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善聯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首個藥聯體
值得一提的是,該首個“藥聯體”由工業信息化部倡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支持,上海醫藥指導,上藥信誼、浙江海正、常州亞邦、湖州展望藥業等24家單位共同發起。
未來在藥聯體內部,將通過供應鏈信息的溝通、配套能力的提升、申請專項基金、加強研發合作等多種工作機制,讓短缺藥的生產能落實信息共享、產業資源聯動機制。
其中,上游產業鏈努力保障小品種藥原料和制劑持續供應,涉及企業也會及時反饋本企業可能影響藥品穩定供應的經營活動信息(如停產、上游供應成本顯著上漲)和企業經營活動中發現的藥品短缺風險信息。
藥聯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聯合體可以為藥品保供提供更多的保障機制,成為政府和企業間的溝通平臺,但同時保障機制還需進一步深入和細化,才有可能根本解決小品種藥(短缺藥)保供的問題。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