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敢買沒人愿用 如何打破國產仿制藥遇冷魔咒?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7-13 打印內容
新聞縱深
“別人家的藥”受追捧
國產仿制藥 怎樣打破遇冷“魔咒”
最近,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將過去鮮為人知的抗癌救命藥推到了人們眼前。
有人感嘆“誰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得病”,而在現實中原研藥專利保護的屏障到期消失后,人們依然面臨難以獲得平價抗癌藥品的問題。由于專利到期的斷崖式銷售額是制藥領域的常規,卻沒有出現在中國。“沒人敢買”“沒人愿用”成為國產仿制藥的“魔咒”,該如何打破國產仿制藥遇冷的“魔咒”?
仿制藥沖擊原研藥 藥效是關鍵
在國際上,由于發展成熟,新藥研發鏈條已形成產業鏈,而我國由于起步晚、制度壁壘等原因,目前還沒有成規模的產業鏈條。
進口藥太貴,一般家庭難以承受,而國產仿制藥研發走到哪了?
資料顯示,拿到批文的三款國產仿制藥價格約為1000元左右,每年使用費用約兩萬元。然而,費用僅為原研藥五分之一的國產仿制藥卻并未撼動原研藥的銷售統治地位。市場數據顯示,2016年甲磺酸伊馬替尼的銷售占比為:格列衛80.29%、昕維10.97%、格尼可8.53%、諾利寧0.21%。
由于專利到期的斷崖式銷售額是制藥領域的常規,卻沒有出現在中國。“沒人敢買”“沒人愿用”成為國產仿制藥的“魔咒”。而這并不是醫藥產業獨自面臨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此前就表示,對于中國的產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永遠不用,就永遠不可能好用。創新產品從起步到成熟,需要在應用中不斷發展”。
不被信任除了起步晚、產業不完善之外,歷史舊賬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在過往的新藥審評審批中存在大量的造假現象。原CFDA藥品認證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聯盟秘書長曹彩曾表示,藥廠、醫生甚至受試者都有參與造假,確實有被批準的仿制藥并無藥效。
為此,2015年以來,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開展了系列核查工作,并于2016年3月開始推進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通過對生物等效性試驗和臨床有效性試驗等臨床研究的再次推進將此前批準的仿制藥過一遍“篩子”,隨著越來越多的仿制藥通過一致性評價,以往原研藥單獨分組競標、定價體系穩固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相關部門近期發布的一致性評價品種名單顯示,國產仿制藥“昕維”成為首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伊馬替尼,在招標定價方面將享受到政策紅利。未能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將退出公立醫療機構市場,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有望憑借優質低價的優勢搶占原研藥的市場份額。
需激發企業投入熱情 有“砝碼”才能談降價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