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布局增速放緩 跨國藥企等待反彈時機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7-9-29 打印內容
在美國,消費者業務板塊面臨和仿制藥一樣的市場,競爭激烈帶來的增長速度下滑。而隨著跨國藥企的二季度報陸續發出,部分跨國藥企的消費者保健業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中國,零售終端的OTC和保健食品市場同樣面臨激烈的競爭,但增速卻在加快。根據IMS的數據分析可知,2017年第二季度零售藥店非處方藥和保健食品市場規模達到784億元人民幣,增長率為1.4%,增長速度加快,主要原因在于均價的上漲。而從重點監測的城市來看,國內企業的市場增速在加快,跨國藥企的市場增速有所下滑。
究竟跨國藥企在國內布局OTC和保健品業務是否顯現出疲軟和不適?在一些跨國藥企的負責人看來,目前增速下滑是正常的,他們看好這一市場,并在等待反彈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積蓄力量,近日,跨國藥企同零售終端進行進一步交流。
布局明降暗增
過去幾年,各大跨國藥企在OTC和消費者保健業務的布局尤為引人關注。2014年,拜耳收購了滇虹藥業,并收購了默沙東的OTC業務;同年,GSK和諾華達成資產置換交易,提高了對消費者保健業務的重視程度。然而,在去年年底,上海施貴寶解散國內的OTC事業部及其團隊,而今年跨國藥企在OTC和消費者保健業務方面又出現增速下滑等現象,給跨國藥企在中國布局OTC和消費者保健業務戰略蒙上了一層紗。
有數據顯示,在非處方藥和保健食品市場,按集中度排名前20的廠商占據25.7%的市場份額,其中5家為跨國企業,占據6.3%的市場份額。41個核心城市對跨國企業的貢獻高于國內企業,湯臣倍健的市場銷售額依舊排名第一但增速持續下降。
面對外界的疑問,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區銷售副總裁黃新峰在由拜耳健康消費品部舉辦的“共贏中國OTC市場”會議上解釋,拜耳公司總體對中國的OTC發展持樂觀態度,作為“十三五”規劃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健康中國”強調了自我保健,這個觀念與OTC和保健品產品發展吻合。他提到,“從最近新藥的研發也可以看出,產品細分非常清晰且越來越細化,企業的投入和自我教育會來帶產品細分的服務,滿足消費者更多的需求。目前,整個中國藥店的培訓和推介正呈現非常快的發展趨勢,我們對零售終端OTC的發展很有信心。”
老百姓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采購中心總經理王琴表示,OTC相對處方藥更能體現出消費者主權時代的特征,要贏得以消費者為主導的OTC市場,藥品零售企業就需要探索并建立創新型業務模式。在全新的業務模式下,更加注重藥品的療效、提升專業化的服務并優化消費者體驗。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進行口碑引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