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模式之辯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6-10-14 打印內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對記者表示,從一開始他就不看好互聯網醫療,他認為互聯網醫療解決不了中國的醫療問題,醫療有自己的獨特性,原來互聯網行業快速擴張增長在醫療行業并不適用,“線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在線下開診所、服務中心的還叫互聯網醫療嗎”。
考慮退出通道是資本之常情,并購和上市是首選。“目前這兩條都發展的不是很好,上創新層新三板也是個路徑”,孫超表示。
2017年風口
投哪個,是投資人永恒的話題。
君聯資本蔡大慶對記者表示,“要區分開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更有發展潛力”。他認為醫療+更能抓住用戶深層次需求。
鄭玉芬今年下半年還會投兩個互聯網醫療項目,她認為目前互聯網醫療估值“還算恰當”,“現在出手價格會比較合適”,她對投資回報有著良好的預期。鄭玉芬會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剛性,一是選擇規模效應顯現的行業前五的平臺型公司,二是小而美的2B的公司,服務于藥企、器械商已經獲得了一部分盈利的公司。
孫超明年會關注康復、養老、垂直類連鎖醫療項目、人工智能、基因、疫苗和冷鏈物流等領域,在互聯網醫療中更看好慢病管理項目。
劉毅今年收購了法國移動醫療公司eDevice,他表示下一步還可能會投資收購互聯網醫療企業,“我們會看重模式,如果標的公司有模式上的突破或者形成了閉環會比較吸引我們”。
馬立表示她接下來會看一些大數據的項目,能轉化為標準化數據,并能進行廣泛有效連接,是她比較看好的項目。但由于阿里健康是戰略投資,關注的項目一定是和阿里健康的業務有協同效應。
很多投資人都表示創始團隊是他們判斷一個項目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他們更看好有醫療背景或對某一醫療科室了解透徹的創始人。
互聯網醫療作為一個比較熱鬧的領域,不知道2017會不會繼續熱鬧下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