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創業至今,九安醫療經歷了傳統硬件生產、貼牌生意,現在轉型搭建慢病管理健康生態系統。其董事長劉毅轉型互聯網醫療的決心十分堅定,他認為互聯網醫療是對傳統醫療行業的提升和改變,這些改變不僅僅是醫療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更是醫療方式和模式的變化,而“現在探索創新是一個能成為全世界領導者的好機遇”。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2012年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86.6%。慢性病的一個特點是通過長期干預可以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的出現,但數據記錄難、醫患粘性差是一大問題。互聯網發展下,通過硬件入口接入移動醫療數據平臺,可以方便病人進行自我管理和醫學人士的遠程干預。很多創業者看中了這一市場機會。數位投資人表示,他們在考慮投些慢病管理平臺,但也有投資人認為慢病管理項目存在數據不準確、醫患粘性不高的問題。
不僅是慢病管理平臺,互聯網醫療領域投資人的態度分歧較大,這也表明了互聯網醫療正面臨一些困難。2017,互聯網醫療依然是大健康領域一個活躍的話題。
投資熱情
中國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掛號難、看病難、醫患溝通不暢沉疴多年求變,很多人寄期望于互聯網,以期更好地再分配醫療資源、提升效率。
2014年被認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元年。《reMED2015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獲得融資總額0.26億美元,此后融資額度連年增長,到2014年披露的互聯網醫療融資金額為6.91億美元。
投資金額的上升也側面反應了創業者興趣所在,一個創業公司拿到了錢,就會有無數的同類跟風而上。2011年春雨醫生獲得A輪融資時諾基亞手機尚盛行,春雨醫生還開發了塞班系統。也許那個時候春雨醫生還不被很多人關注,到2014年春雨醫生獲得五千萬美元C輪融資的時候,已經涌現了很多在線問診平臺。
云聚資本創始人王軍向記者介紹,目前APP云測試平臺Testin平臺所服務的各類移動醫療App中,有超過五千個不同細分領域的移動醫療App綜合競爭力處于持續的發展通道,“這一方面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原有的醫療健康服務從線下和PC遷移而至,而同
時因為移動終端的個人屬性、數據采集和支付的便利性,使得其中優秀的健康醫療App的用戶經營價值逐步上升。”
以慢病管理領域為例,僅九月份,康康血壓獲得以嶺藥業三千萬元投資,掌上心電獲得數千萬A輪融資,糖護士也完成了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
問題涌現
投資熱度上漲,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想乘風而上,以至于出現了大批同質化的產品。阿里健康戰略副總裁馬立曾呼吁大家冷靜面對互聯網醫療,她表示,由于醫療各個細分領域玩法相差較大,不看好單純圈用戶跑流量的項目。
她覺得今年很多人面對互聯網醫療都冷靜了下來。互聯網醫療面臨閉環難成、模式待考、受政策影響較大、醫療服務壁壘較高,以及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化盈利等問題。2015年,九安醫療虧損1.4億元,移動醫療業務并未呈現喜人成績,“這是一個過程,就好比網上購物從無到普及也花了很多心血,互聯網醫療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劉毅對記者表示。
誰來付費?這是互聯網醫療想要持續良好發展首先要直面的問題。
約印創投創始人鄭玉芬認為互聯網醫療受互聯網行業特性影響一開始就免費,想要以免費來跑馬圈地,這種燒錢的模式不可持續。她認為民營醫院、藥企、醫療器械廠商包括公立醫院都是可能的付費方。只要互聯網醫療企業有足夠量的用戶并且粘性高,可以為民營醫院導客戶,幫公立醫院提高效率,幫藥企、醫療器械廠商提高銷售量。重山資本創始合伙人孫超則認為付費方是患者,但目前患者付費意愿還不是很強烈,所以很多互聯網醫療項目變成了平臺,做藥企廣告和醫療器械銷售。
更多人認為保險是潛在的付費方。某行業協會人士對記者表示,買單方必定要和保險結合。保險公司的訴求是提高銷量、降低成本,美國凱撒模式下保險機構有動力做被保人預防、康復工作,讓被保人更健康可以降低賠付率從而進行控費。而中國目前還是醫保加個人付費看病為主,醫保只能保一部分,重大疾病的費用大部分還是自己出。未來互聯網醫療打通了整個產業鏈后可以幫助保險公司進行控費,但是打造涉及到各方利益比較復雜。
創業公司們日益認識到閉環的重要性,線下也許不是一個合適的支付場景,最近有種探索線下的熱潮。在線問診、醫美O2O、慢病管理公司等都在開線下診所、服務站。以走得較早的春雨醫生為例,去年其創始人張銳說要開五百家線下診所,據春雨醫生方面介
紹,目前只開了25家,并且準備收縮線下診所業務。但春雨醫生方面也強調所謂線下診所,與通常意義上的診所有本質區別,即非獨立主體,也不開門迎客,只為春雨醫生線上有需求的用戶提供線下服務,實為形成閉環之需求。但不少人認為,即使走向線下,也面臨線上線下對接難、品牌效應弱等諸多難題。
一些投資人對互聯網醫療較有耐心,認為時間會讓其閉環形成找到付費方,一些投資人則激烈反對。方正和生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新顏認為互聯網醫療有明顯的泡沫,其一直沒有投資互聯網醫療的原因是認為其估值過高,很難下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對記者表示,從一開始他就不看好互聯網醫療,他認為互聯網醫療解決不了中國的醫療問題,醫療有自己的獨特性,原來互聯網行業快速擴張增長在醫療行業并不適用,“線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在線下開診所、服務中心的還叫互聯網醫療嗎”。
考慮退出通道是資本之常情,并購和上市是首選。“目前這兩條都發展的不是很好,上創新層新三板也是個路徑”,孫超表示。
2017年風口
投哪個,是投資人永恒的話題。
君聯資本蔡大慶對記者表示,“要區分開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更有發展潛力”。他認為醫療+更能抓住用戶深層次需求。
鄭玉芬今年下半年還會投兩個互聯網醫療項目,她認為目前互聯網醫療估值“還算恰當”,“現在出手價格會比較合適”,她對投資回報有著良好的預期。鄭玉芬會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剛性,一是選擇規模效應顯現的行業前五的平臺型公司,二是小而美的2B的公司,服務于藥企、器械商已經獲得了一部分盈利的公司。
孫超明年會關注康復、養老、垂直類連鎖醫療項目、人工智能、基因、疫苗和冷鏈物流等領域,在互聯網醫療中更看好慢病管理項目。
劉毅今年收購了法國移動醫療公司eDevice,他表示下一步還可能會投資收購互聯網醫療企業,“我們會看重模式,如果標的公司有模式上的突破或者形成了閉環會比較吸引我們”。
馬立表示她接下來會看一些大數據的項目,能轉化為標準化數據,并能進行廣泛有效連接,是她比較看好的項目。但由于阿里健康是戰略投資,關注的項目一定是和阿里健康的業務有協同效應。
很多投資人都表示創始團隊是他們判斷一個項目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他們更看好有醫療背景或對某一醫療科室了解透徹的創始人。
互聯網醫療作為一個比較熱鬧的領域,不知道2017會不會繼續熱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