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積極擁抱以價換量 引入創新業務模式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2-3-11 打印內容
當然,外企在中國接二連三剝離了工廠和產品之外,也已經陸續處置了研發中心,包括雅培、諾華、諾和諾德、葛蘭素史克、禮來、阿斯利康等等。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外企放棄了在中國的創新布局,而是選擇另一種業務模式支持貼近本土特色的創新研發。
合作開發是外企接納本土研發的開端。中國創新藥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下,也逐漸開始進入外企的法眼,早先和記黃埔分別與禮來和阿斯利康合作開發腫瘤創新藥在中國本土的落地,拜耳也引進了華領的降糖藥。此外,外企看上的不僅僅是中國本土的權益,對于海外權益也開始躍躍欲試,幫助中國創新藥實現出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眾多PD-1藥物都將海外權益授予外企,包括禮來和諾華等大外企。
創新孵化則是一種更具前瞻性和靈活性的業務模式。通過創新大賽評選尋找符合公司戰略的技術平臺和創新產品,給與創業團隊一定的資金、場地、技術和管理上的支持,幫助他們完成概念驗證,同時牽線搭橋與公司業務部門對接,盡早享有創新賦能。如今,這類模式在中國已經遍地開花:強生的JLab、諾和諾德的INNOVO、默克的創新中心加速器、勃林格殷格翰創新大賽、Leo創新創業大賽、羅氏中國加速器,以及阿斯利康中金全球醫療產業基金等等。
剝離瘦狗資產,開啟創新業務模式,外企也在不斷加速與中國本土行業趨勢的融合,利用全球資源吸引未來潛力技術平臺,獲得了廣泛好評。
數字化技術推進醫患融合,提升業務效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年輕一代醫生在鉆研診療科研的同時,也追求個性化出圈和更高的成就感。同時,患者和家屬也在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更多更好的醫療信息和資源。而在合規高壓之下,藥企也需求更高效更有益的產品知識傳播途徑。數字化,無疑是一個理想選擇。
如今,外企都將數字化作為新的業務模式,并提升到戰略高度。數字化醫療、互聯網醫院、網上診療、短視頻直播互動等新興概念紛紛粉墨登場。利用這些平臺,外企幫助醫生打造專家人設,從而獲得更多的患者,甚至是在外地的患者也慕名而來;還能幫助醫生提升業務能力,開展新興技術的診療科研,從而在學術上實現更高追求。在這個過程中,外企可以增加與醫生專家的粘性,提升品牌形象。對于患者來說,有了更加便捷的醫患教育平臺,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醫生,帶來更多治愈的機會和希望。
盡管眾多王牌產品的巨大市場遭遇集采后萎縮,但賽諾菲在數字化生態圈建設上走在前列,已經連續三年舉辦“數字醫療創新峰會”,形成了符合公司業務戰略的數字化創新氛圍,值得同行借鑒。阿斯利康的醫療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AI iLab也在2021年正式投入運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