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醫藥市場格局生變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1-1-1 打印內容
2021年,帶量采購和地方醫保增補出清雙雙倒計時(2022年結束),DRG/DIP同時廣泛試點,合理用藥考核提上日程,醫藥市場仍面臨巨大挑戰。同時,醫保談判每年一次制度化、創新提速、中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基藥目錄調整等,又將給行業帶來新的機遇,仿制藥、原研藥和中藥份額將不斷下降,創新藥市場份額則大幅上升。
1、控費仍是主旋律,帶量采購倒計時
仿制藥
過評費用高企、集采降幅不減,仿制藥量升額(銷售額)降乃大勢所趨,僅前4次國家帶量采購即消滅了539億元的市場規模,還不包括地方集采和價格聯動造成的損失,過評的由國家采、未過評的地方采,每年2次,到明年結束戰斗,2021年無疑是帶量采購的最關鍵之年。(圖1)
原研藥
仿制藥替代原研本就是帶量采購的初衷之一,集采中選價已成為價格天花板,不管是否直接參與帶量采購,與集采同一通用名的原研藥都將受到集采影響而現專利懸崖,就以其中16個原研藥為例,有5個參加了4+7、11個沒有參加4+7,但在4+7執行一年之后的銷售較之前一年的同比都出現了大幅下降,銷售額共下降了15億美元之巨。(圖2)
中藥
醫保限制、臨床歧視、西醫不開中藥、不斷被地方版重點監控目錄納入及即將來臨的帶量采購,使中藥銷售頻頻受阻,中藥注射劑影響尤甚。年前剛結束的醫保談判,使醫保目錄內8大中藥品種的價格被腰斬,250多億的市場規模頓失過半。
49家中藥上市公司的銷售增速已由2016年的12%下降到了2019年的6%,2020年第三季度不但不增長,反而首次出現了下降,降幅高達5%,除受新冠疫情影響外,前面所提也是重要原因。(圖3)
2、臨床價值是根本,創新再提速
創新藥
審評審批及醫保調整提速、海歸加盟及資本助力等,醫藥創新環境日臻完善,創新藥市場規模迅速增長。
醫保加持
因一年一度的醫保談判而受益的新藥越來越多,由2016年(首次醫保談判)的3個、猛增到2020年(第五次)的119個,其中,去年底進行的第五次醫保談判納入的藥品數量就幾乎相當于前4次談判的總和,且僅2020年當年新獲批上市的新藥就有16個,先聲藥業2020年7月才剛獲批的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濃溶液當年即被納入醫保,這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往最長時相隔8年(2009-2017年)才調整一次目錄(圖4)
資本助力
自2018年4月底,港交所修改規則,允許未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以來,已有25家未盈利的Biotech公司赴港上市,最高的融資高達70.9億港元(百濟神州),大幅推進了關鍵臨床項目、生產基地建設、研發管線補充以及商業化團隊建設等的進展(圖5)。在科創版IPO成功的創新藥企則更多。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