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的兒童用藥,路在何方?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6-5 打印內容
此外,我國兒科醫師數量的短缺問題也是由來已久。兒童醫師的流失率很高,據《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近三年我國有近10%的兒科醫師流失,其中35歲以下的醫師流失率最高。截至2018年底,我國每千名兒童的醫師配比僅為0.55人。2014年美國的這一比例就已經達到1.6人。雖然兒童醫院的數量增速較快,2018年增加至129家,較2017年增長了12家,但依舊難以支持這一領域的高需求。
兒童用藥市場的機遇
相對于其他藥品領域來說,兒藥市場還處于“藍海”階段。據了解,目前兒藥市場約占全國總體醫藥市場的5%,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此外,不斷出臺的利好政策,也在助推我國兒科醫藥行業不斷向前發展。比如加快兒童用藥的審批速度;加強價格扶持,兒童專用劑型不受成人藥品定價水平影響;優先納入醫保等。
目前兒科的主要治療藥物大致可以分為化學藥、中成藥和生物制藥。其中兒科用化學藥在兒科用藥市場占比較大。據了解,2018年我國兒科用藥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1.72%,達786.07億元,其中兒科用化學藥市場規模約為530.60億元,同比上漲11.39%。但是化學藥產品的成分功能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比如用于緩解兒童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引起諸多不適癥狀的化藥小兒酚黃那敏顆粒的批文就已經高達283個。此外,在化藥領域也面臨著國際品牌的諸多競爭。
由此,我們可以試著將視線轉移到兒童中成藥上。雖然中成藥的整體市場規模較化藥低很多,2018年兒科中成藥市場規模僅為255.5億元,但是其增速要高于兒科用藥市場的整體增速,達12.4%。止咳祛痰、感冒用藥和厭食癥用藥組成了我國兒科用中成藥市場的主體。由于中成藥的較小毒性,且較易形成強用戶黏性,成為兒童用藥的一個發展方向。即便中成藥的發展目前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國內企業可以利用我國豐富的中成藥資源,形成一些獨家品種。
在具體的藥物品種上,民生證券的研報認為,可以關注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傳染病這三大類比較常見的兒童疾病。在當下空氣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困擾下,兒童很容易受到影響,由此造成了前兩者疾病的市場規模很大且增速較快,有望在這兩個領域誕生大品種。此外,城鎮一體化、新農合的實施也將推動兒童用藥的進一步發展,所以也不要忽略廣闊的農村兒童用藥市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