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藥停產缺貨 原料藥不合理漲價帶來的影響
作者:賽柏藍 來源:賽柏藍 2020-12-11 打印內容
很多受原料藥價格上漲影響的藥品,其實都有著很明顯的特征。例如板藍根顆粒,是抗流感的中成藥,流感季節需求量巨大;重酒石酸間羥胺注射液、維生素K1注射液是急搶救藥,近年來曾多次出現短缺;甲巰咪唑片是甲亢患者常用藥,也是近年來各地短缺藥目錄的常客。
此外有媒體報道,二巰丙磺鈉注射液作為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唯一的救命藥,在今年也出現了短缺情況。據健康時報8月21日的報道內容顯示,該藥已經停產幾個月了,從今年3月份缺貨以來,至今仍一藥難求。
據了解,該藥出現短缺也是由于原料藥的問題——原料藥廠環保搬遷和工藝改進,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市場銷量小,企業難以獲利。其價格也從之前的29元漲到49.5元,后因為停產又漲到了58元,甚至被炒到100多元。
很多廉價救命藥、罕見病用藥都存在短缺的問題,主要是由于企業沒有足夠利潤空間,因此會導致兩種情況出現,要么漲價維持生產,要么停產止損。
實際上,對于藥品的價格與成本的問題,國家早已重視。
此前,國家醫保局印發的《關于做好現階段藥品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價格管控方面提到:
依托各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建設全國藥品公共采購市場,統一編碼、標準和功能規范,推進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政策聯動,綜合運用監測預警、函詢約談、成本調查、信用評價、信息披露等手段,逐步完善具體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藥品價格常態化監管機制。
在供應保障方面,早在2017年6月原國家衛計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就提出,建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級聯動應對機制,實行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類精準施策。
在大數據和信息化的時代下,藥品價格和成本倒掛的情況將能夠有效避免。要解決廉價救命藥的短缺問題,如果能夠從根源上著手,平衡好企業利潤與臨床需求的關系,在合適的價格區間里讓企業不虧損,將能進一步保障廣大患者的日常用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