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醫藥行業發展6大暢想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17 打印內容
雖然市場對生物類似藥的帶量采購較為擔心,但由于帶量采購的前提一般是某一品種有3家及以上企業獲批上市。就目前情況看,生物類似藥的帶量采購仍有待時日。對于部分競爭格局較好的品種(如曲妥珠單抗),達到3家及以上企業獲批上市這一要求可能需要至少2年時間,同時對于后續申報的品種,如未納入優先審評,審評進程將有所放慢,帶量采購也隨之推遲。
雖然從中長期看,生物類似藥可能面臨價格壓力,但考慮到市場空間較大,原研藥幾乎壟斷了這一市場,因此,從中短期看,生物類似藥的價格仍有望維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相關企業也有望積累豐厚利潤。
四、沉寂的中藥板塊看到曙光
中藥板塊的龍頭企業多是國企,激勵機制難以像民營企業一樣靈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發展。然而,云南白藥推行的將管理層與上市公司利益充分綁定的“員工持股+激勵基金”等一系列制度,為其他同類企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20年,同仁堂、東阿阿膠等中藥老字號企業的混改也值得期待。
同時,從樣本醫院統計數據(PDB)看,中藥銷售下滑趨勢有所減緩,開始逐步企穩。在仿制藥價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預計中藥在醫院和OTC端的競爭將呈現邊際緩和的趨勢。
五、流通企業估值處于歷史低位
一方面,醫藥流通企業過去主要以銷售醫保傳統品種為主,目前醫保支出端的低增長限制了流通行業的發展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創新藥的快速上市,外資藥企在我國的銷售業績持續增長。未來幾年,創新藥(自費藥和通過談判納入醫保藥品目錄的藥品)的高增長能否給流通企業帶來更多的業績貢獻,值得關注。
另一方面,利率長期下行的趨勢和帶量采購政策對于回款的要求,有望降低流通企業的財務成本。同時,由于流通行業經歷“兩票制”后,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其估值處于歷史低位。
六、進口替代仍是器械板塊發展主線
盡管醫療器械板塊面臨高值耗材治理、DRGs(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推廣等中長期的外部不確定因素,但在很多細分領域,進口替代仍是大勢所趨。目前,醫療器械國內細分領域行業龍頭正不斷推出新產品,有望縮小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
高值耗材方面 心腦血管領域的起搏器、電生理和骨科領域的脊柱和關節、人工晶體等,國產化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體外診斷試劑(IVD)方面 血凝、發光等領域仍是外資產品主導,其中發光領域的市場規模較大,國內企業的技術逐步成熟,正在逐漸替代進口產品。
醫療設備方面 CT(X線計算機斷層攝影)、MRI(磁共振成像)、軟性角膜接觸鏡等領域仍由外資主導,進口替代空間較大。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