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RO產業千億規模可期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17 打印內容
2019年是中國創新藥爆發的一年,國產阿爾茨海默病原創新藥“九期一”、兩款國產PD-1藥物卡瑞利珠單抗和替雷利珠單抗、再鼎醫藥研發的國產卵巢癌新藥尼拉帕利相繼獲批上市,還有更多的新藥處在臨床試驗階段。
為創新藥提供研發服務,中國的CRO產業(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已經起飛。2019年,不僅科創板迎來首家CRO企業美迪西,主板的CRO龍頭企業藥明康德全年上漲逾80%,最新市值已經達到1500億元左右。業內人士預期,2020年中國的CRO產業將向千億規模進發。
原創新藥背后的“賣水人”
“2019年,藥品監管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審評審批流程進一步優化,10個1類新藥、16個臨床急需境外新藥、19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10個優先審評醫療器械成功上市。”近期,國家藥監局披露的這組數據,揭示了國產創新藥的踴躍態勢。
隨著產業分工的細化,在很多創新藥背后,都站著一個CRO企業,為其提供研發外包服務。由此衍生出獨特的VIC模式(V指風險資本,I是知識產權,C代表藥物研發外包服務),使得中小創新藥企業在成立初期不用自建實驗室和廠房,就能實現0到1的突破。
由于創新藥的開發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如果將創新藥企業比作淘金者,為其提供外包服務的CRO企業扮演的角色無疑是淘金者背后的“賣水人”。雖然不能說絕對的旱澇保收,但其抗風險能力和業績穩定性無疑比創新藥企業高出不少。
2019年底,總面積近2.4萬平方米的睿智金科醫藥創新中心在上海張江科學城開門迎客。這座投資1.8億、服務全球1000多家企業的大樓從進場裝修、器材就位到正式辦公,只用了136天,工程進度可謂“爭分奪秒”。作為國內知名的臨床前CRO企業,上海睿智創始人惠欣說:“2020年,單這幢樓預計能實現近7億元的營收。”
最讓惠欣自豪的并不是營收數字,而是從這個平臺上走出的新藥。“目前,已經有5個睿智提供主要研發服務的新藥被美國FDA批準上市,還有全球首個成功中美雙申報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進入臨床I期。”
資本市場看好 人才持續涌入
外表儒雅的譚凌實,2019年獲得了表彰外國專家和友人的上海白玉蘭獎。作為輝瑞全球研發副總裁、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譚凌實帶領團隊培養了大批中國醫藥創新研發人才。2016年,譚凌實低調離開了輝瑞,選擇創業成立締脈生物,提供新藥臨床CRO服務。
談及這個選擇,譚凌實表示:“對一個在生物醫藥領域從業25年的人來說,沒有什么能比把一個創新藥推向上市更讓人有成就感。但目前中國生物醫藥的臨床開發面臨一個巨大的缺口,恰好我個人的職業經驗可以發揮作用。所以我們下決心成立一家扎根于中國的國際化CRO企業,幫助中國的創新者走向世界,也把國外的新產品帶入中國。”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