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掉常用藥漲價的虛火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5-8 打印內容
據統計,由政府統一招標采購的“體制內市場”主要包括全國1.2萬家公立醫院,3.5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7萬個鄉鎮衛生院,這部分的藥品消耗占整個藥品市場的比例超過七成。
張步泳指出,下一步降低藥價的舉措還要從占據成本大頭的終端使用環節入手。一個比較好的現象是,“4+7”帶量采購實施后,通過招標直接對藥企進行定量采購,占據成本大頭的營銷費用被節省下來。
不過,即使帶量采購也存在著一定的挑戰。史立臣一直關注藥品招標采購領域。他指出,當前藥品招標領域的三個痛點影響著降低藥價的整體進程:一是在政府招標以后,一些醫院難以跟藥企保證采購量;二是回款難以及時到位,給藥企經營帶來困擾;三是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踢皮球”,藥企遭遇前兩種問題時往往申訴無門。
“體制外市場”為何漲價?倒掛、“孤兒藥”、原料藥“壟斷”
與“體制內市場”深受政策影響不同,在由藥店、民營醫院、私人診所、村衛生室組成的“體制外市場”,大多數時候降藥價的政策并不能產生明顯的價格引導作用。史立臣表示,最近許多人反映的常用藥漲價的情況主要出現在藥店、診所等“體制外市場”,要想降低相應的藥品價格要分析具體的市場因素。
藥價上漲是綜合因素導致的。史立臣談到,上游的原料藥“壟斷”造成的成本上漲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其中既有環保監管趨嚴、中小型原料藥企業關停的因素,也與一些原料藥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拉高價格有關。
今年1月,因兩家撲爾敏原料藥企業河南九勢制藥、湖南爾康醫藥的壟斷行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出了1243萬元的罰單。經查,2018年2月以來,在湖南爾康主導下,兩家涉案企業相互配合,以不公平高價向下游經營者銷售撲爾敏原料藥,或者搭售相關藥用輔料,甚至以“無貨”為由拒絕供應。
此外,也有一些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質量監管日趨嚴格,一些藥品的生產成本被推高,而市場需求一度飽和,相應企業對這類產品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一些藥品的供給量不足成為“孤兒藥”。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創始人孫宏濤曾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例如魚精蛋白等藥品,因為以往的價格不夠給力,廠家沒有動力持續生產,之后能生產的廠家就越來越少,導致這類“孤兒藥”在供給被“壟斷”后,價格出現報復性反彈。
在生產環節成本上升的同時,藥品銷售環節也調高了售價。“我們的利潤越來越薄。”北京青麟堂藥店主管劉先生表示藥店也是“有苦難言”。劉先生認為,目前藥價上漲可以歸因為三點:一是藥品批發價在上漲,二是藥店的房租上漲,三是藥店人力成本也在上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