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藥研發動力不斷增強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12-27 打印內容
大幕拉開,藥審改革好戲一一登臺,從《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接受藥品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指導原則》等文件的陸續出臺,到臨床試驗生態環境的凈化,再到創新藥專利保護的加強,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藥品創新迎來了空前的機遇。
從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的一組數據,可以看出相關舉措成效顯著。
2016年,藥審中心完成審評的注冊申請共12068件,較2015年提高26%,排隊等待審評的注冊申請由2015年9月高峰期的近22000件降至近8200件;2017年,排隊注冊申請降至4000件,基本解決了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問題;到2018年底,排隊注冊申請降至3440件,各類注冊申請按時限審評審批率超過90%。
創新積極性提高
審評審批速度的連年提升給行業帶來了眾多利好。
“在過去,創新藥有20年的專利保護期,但是新藥從批準臨床到真正上市有時需要花去十幾年,留給企業的回報期只有短短幾年。我們投入了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去做一款新藥,但其回報甚至不如生產仿制藥。審批提速,意味著留給我們的回報期變長了。”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表示,審評審批時間縮短,新藥就能加速上市,企業就能盡快見到收益并投入下一輪研發,這既能提高企業的研發動力和實力,又能滿足患者的用藥需求,形成藥品市場的良性循環。
從市場角度來看,隨著一致性評價的實施、醫保目錄的更新和帶量采購的全國擴圍,仿制藥盈利空間被大幅壓縮,創新藥將成為藥企的戰略方向和成長驅動力,一批由專家領銜的研發型中小型藥企快速發展,恒瑞醫藥、正大天晴、復星醫藥、石藥集團等傳統龍頭藥企也已經提早布局創新藥研發,以恒瑞醫藥為例,其2018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資金達26.7億元,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15%。
根據藥審中心每年發布的藥品審評報告,2016年,藥審中心受理國產創新藥注冊申請77個品種,2017年上升至112個品種,2018年再漲3個品種,數量達到115個。除了115個品種的國產創新藥,藥審中心同年還受理了國產中藥創新藥1個品種、生物制品106個品種。與2017年相比,2018年受理的1類創新藥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增長了15%,新藥上市申請(NDA)增長了150%。申請數量的變化,充分反映出我國各類主體創新積極性正在逐年提高。
在政策鼓勵和市場推動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已經邁入了從仿制藥大國走向創新藥大國的堅實步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藥品研發水平和質量仍有較大差距,跟隨性研發較多,突破性創新相對缺乏。國家藥監局局長焦紅表示,藥品監管部門將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持續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讓創新者受到激勵、讓創新者獲得回報,推動我國由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