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用藥頭上再戴“緊箍圈”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12-13 打印內容
涂宏鋼則補充道,在新的集采模式下,價格較低、臨床必需的輔助用藥,或將迎來新一波機會,以滿足臨床需求。
雖然輔助用藥在臨床上還是具有使用價值,但不管怎樣,政策對輔助用藥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反映在資本市場。今年的中報和三季報都顯示,以輔助用藥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業績都出現明顯下滑,股價下跌。四環醫藥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涂宏鋼介紹,在國家版“重點監控目錄”中,四環醫藥共有7個產品被列入,這7個產品共占該公司2019年上半年總銷售額的78.9%。其2019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96409.70萬元,同比減少349.81% 。涂宏鋼就此表示,今年以來一系列針對輔助用藥的政策,讓原來輔助用藥銷售規模很大的藥企“受傷”很嚴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部分投資者對醫藥板塊的信心。但是,他也強調,大型創新藥頭部企業,將會迎來這次“騰籠換鳥”的紅利,在帶量采購和一致性評價的大背景下,更多市場增量會轉向治療性產品和創新藥,所以創新藥與高端仿制藥將會迎來大機會!
史立臣也表示,政策對輔助用藥上市企業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投資者對醫藥板塊的信心。因為一方面國家對新藥研發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申報、審批等,都在提速;另一方面,醫保目錄談判對新藥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此外,資本對于醫藥行業的投資重心并不是在輔助用藥上,而是聚焦在治療性藥物上。
轉型:回歸產品臨床價值
顯然,在政策的帶動下,無論是市場還是資本,都在“拋棄”輔助用藥,那相關企業是否該徹底放棄手上的產品?如果一時放棄不了,又該如何為自己的產品找到生存的價值?
史立臣表示,首先,徹底放棄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為很多企業的主銷產品就是輔助用藥,一旦放棄就只有關門大吉了。前面也談到過,輔助用藥并不是一無是處,藥企必須充分挖掘其臨床使用價值,例如促進組織代謝、營養神經等。一方面,企業應該思考未來的路究竟該怎么走,輔助用藥肯定不能作為主銷產品了,必須優化產品結構,向治療性產品轉移。另一方面,在具體操作上,有幾個方向可以去嘗試。一是“摘帽子”,盡快挖掘藥物所具有的治療性作用,摘掉“輔助”這頂帽子,或與治療性藥物形成新的治療方案;二是“下基層”,由大型二甲三甲醫院轉向基層醫療機構;三是“轉院外”,這個過程中首先要解決醫生的處方問題。
涂宏鋼也說,輔助用藥企業必須轉型,這肯定是一個痛苦和漫長的過程。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在保證藥品安全性和質量的前提下,削減成本、降低藥價,進行低成本營銷,在醫保控費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揮優勢,在市場上保留一席之地。部分輔助用藥可以尋找現有藥物開展聯合用藥,部分注射劑產品還可以變為口服劑型。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