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城市帶量采購的最大變數與最優解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9-21 打印內容
貝達藥業副總裁萬江向《財經》記者表示,“我們致力于將藥品普惠到每一個最基層的最貧困的農民肺癌患者手中,讓最需要的農民也能享受國產創新成果。現在我們在大城市大的公立醫院已經可以實現藥品供應,那么通過醫保全覆蓋和醫保產品帶量采購,我們的藥品能不能下沉到基層特別是二三線城市和縣域醫院就變得至關重要。”
對于采購量的擔憂不無道理,陳昊指出,完成采購量受到兩方面的考驗:
第一關在各地醫保部門。雖然承諾醫保基金劃撥專項款用于采購,甚至表態可以預付撥款30%,但是在11個試點城市中,只有上海此前就是由醫保部門做采購,而大部分城市此前的采購由衛生部門完成,現在慢慢轉變,各地醫保基金情況也不均衡,是否都能夠承受并很好地落實是存疑的。
第二關是在醫療機構層面。醫療機構作為信息優勢機構,有自己的想法和訴求,如果其堅持使用此前慣用藥品,也很難認定這就是有問題的,很有可能有醫院并不接受帶量集采中標藥品。
其實為了保證采購量,試點方案也提出了一些行政懲處措施。對于不按規定采購、使用的醫療機構,在醫保總額指標、地方對公立醫院改革的獎補資金、醫療機構等級評審、醫保定點資格、國家及地方重點專科評定和復核、醫療機構負責人目標責任考核中予以懲戒。
然而這些限制措施最終能否發揮實際效果,還要在一定時間的具體執行過程中觀察。
劉殿波認為,藥品行業的改革接下去不會一帆風順,還是要在經歷一些波折后,才能走向最終正確的軌道。
三種博弈模型,哪種最優?
在當前的行業背景下,一些原研藥價格出現懸崖般下跌不足為奇,權當醫改“祭旗”之用,而仿制藥要想在這樣的游戲規則下討巧也似乎不太容易,何況還有一些品種,比如說信立泰的泰嘉,在市場份額上其實與原研波立維相差無幾,而正大天晴的潤眾更是市場份額早就超過了原研藥。這些品種在以量換價的游戲面前其實是吃了啞巴虧。
過期專利藥、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將權衡利弊,要么投入到這場注定要大幅下降的價格游戲中,要么放棄市場,轉而保住帶量采購項目之外原有的采購項目中,但這只占30%。因此,仿制藥和原研藥之間,仿制藥與仿制藥之間,仿制藥與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之間,兩兩逐對廝殺,根據各自原有份額、價格底線和未來預期展開博弈。
在存量市場上,存量越大越患得患失,既要維持好價格又要守住市場份額這樣的好事似乎不太可能發生;而存量最小的品種目前處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的有利狀態,誰說藥品市場只有先發優勢,目前帶量采購的背景下,承諾單一貨源的規則下基本上就是對后來者賦能:后發劣勢瞬間變為后發優勢。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