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壓力之下 2018年國內藥企“錢”景如何?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7-13 打印內容
市場競爭:原研藥降價
此前,跨國藥企產品即使是過了專利期也不在中國大幅降價。默沙東于2010年1月1日,宣布統一降低舒降之的出廠價,由此開啟了跨國藥企在華降價的先例。而近期,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跨國藥企在華逐漸開始主動降低其原研藥價格。近日,各省藥品采購平臺傳來跨國藥企陸續降價的消息。6月29日,湖北省藥采平臺公告輝瑞申請將其15個品種采購價下調;7月2日,甘肅省藥采平臺發布公告,輝瑞6款產品降價,西安楊森產品(達珂)降幅51.6%;7月5日,北京市醫藥集中采購服務中心發布《關于輝瑞和西安楊森等公司部分藥品主動降價的提醒通知》稱,輝瑞和西安楊森等公司主動申請降低了部分藥品供貨價格。
這種情況的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專利期已到期或即將到期,而國內出現的仿制藥已經有一定競爭力。跨國企業此時選擇降價是以價換量,以其憑借原發藥的優勢占領市場;二是適應國內醫藥以及醫保政策。尤其是在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集中采購談判中,帶量采購的政策影響很大。當然,如果原研藥沒有可替代的新品出現,仿制藥品種沒有或者很少,企業降價的積極性就會降低。
跨國藥企原研藥的大幅降價,對于國內仿制藥來說,短期來看并不是一個好消息。仿制藥即使價格低于原研藥,但是在醫生和患者眼中,原研藥的質量肯定會更好。如果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醫生和患者更傾向使用原研藥。這樣一來,國內仿制藥的相關企業,銷售市場占有量有可能會下滑,企業利潤也會相應大受影響。
行業發展趨勢:整體增速放緩
商務部《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指出2017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20016億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8.4%,但是,增速同比下降2.0個百分點。其中,藥品零售市場4003億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9.0%,增速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報告》說,2017年藥品批發企業銷售增長有所放緩,藥品零售企業連鎖率進一步提高,醫藥電商開啟資源整合的平臺化發展之路,醫藥物流市場競爭明顯加劇。
國家的健康規劃早已出臺,不再局限于醫療方面。而是將預防保健也納入健康產業中。少生病、不發病作為健康產業的主流。也就意味著,醫藥消費市場中保健將擠占醫藥消費市場的份額。這樣一來,國內醫藥企業的盈利勢頭肯定會受到抑制。
不過,國內藥企還是有不少機會。由于國民消費水平持續提升、人口老齡化、腫瘤和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增加等為醫藥行業的穩健增長提供強有力支撐,再加上養老、康復這些大健康產業的延伸,以及互聯網醫療的興起,生物制藥領域比如起預防作用的各種疫苗對于藥企而言依然前景廣闊。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