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代表從刷卡到刷臉:合規步步緊逼 行業面臨洗牌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2018-7-6 打印內容
有業內專業媒體參考自日本MIX醫藥榜、日刊藥業統計顯示,日本醫藥代表人數連續4年減少,從外企來看,輝瑞、默沙東、諾華、禮來、拜耳、GSK、勃林格、賽諾菲在2013年3月時,在日本MR總人數為15530人,到了今年3月,統計結果為12968人,減少了2562人(減少16.5%)。
上述醫藥代表觀察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日本外企醫藥代表的減少,主要受藥企營收及其藥價改革制度影響。日經BP社昨日發布統計數據,2018年,日本31家上市公司中有17家公司的營收減少。
行業洗牌
上述帶金銷售是指藥品生產企業給予零售終端店員的銷售提成,也指企業根據醫生開具該藥品的處方數量給予其相應提成回報。
多年從事臨床處方銷售及市場學術推廣管理專家劉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這種傳統的帶金銷售是醫生收入不合理與現有招標體系不符合市場規律引起的。
一位資深眼科用藥醫藥代表張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職業面臨很大風險,但很多時候亦屬無奈。因為藥品能否進醫院,折扣多少,主要由醫院領導或藥劑科確定,院長和藥劑主任成為藥品生產廠家和藥品經營企業的主要公關對象。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為迎合醫院的利益需求,就不得不調整產品及經營策略,過去正常的價格競爭被扭曲。
自2013年葛蘭素史克(GSK)在中國涉嫌經濟賄賂以來,“帶金銷售”作為行業“毒瘤”已成顯性態勢,諸多制藥企業、醫療衛生系統人員紛紛落馬。國家對帶金銷售也加大了整治力度。
2016年7月,原國家衛計委、發改委等9部委聯合下發《2016年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工作要點》,其中“嚴厲打擊”出現四次之多。
2017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指出,禁止醫藥代表承擔藥品銷售任務,禁止向醫藥代表或相關企業人員提供醫生個人開具的藥品處方數量。
“其實一系列的嚴打帶金銷售,嚴格控制醫藥代表行為,是希望做到合規化。”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藥企等做到合規性還有一定差距。
史立臣說,藥企需要強化市場部門,進行專業化推廣,避免帶金模式;同時,強化院外銷售,強化對醫院資源的對外疏導;而且,在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營銷模式,與更多經銷商合作。
在這一系列合規要求下,醫藥代表行為也在朝著學術化等發展,在史立臣看來這也是職能的回歸。
歷時五年、七易其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正式把“醫藥代表”納入新職業,并定義為“代表藥品生產企業,從事藥品信息傳遞、溝通、反饋的專業人員”。在廢除“以藥補醫”的大趨勢下,對醫藥代表的“新定義”也更加符合政策導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