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輸液市場“三足鼎立”之勢漸顯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8-12-28 打印內容
而在我國,2017年11月,大輸液的老大科倫藥業通過其全資子公司科倫國際間接控制了石四藥20%的股份,在石四藥的經營上擁有了話語權,中國的輸液老大和老三結合,無論是產品結構的互補性還是市場區域的互補性都將發揮強大的作用,這一動作必將使其與老二雙鶴藥業拉開較大的距離。其他的中小輸液企業銷售規模將會進一步萎縮,獲利能力也會繼續走低,大輸液領域的中小企業將會舉步維艱,面臨關停并轉。
此外,我國的大輸液市場產能過剩,2018年全國預計大輸液的產能可以達到122億瓶(袋),但實際需求量預計在110億瓶(袋)。楊濤總結道:“未來,大輸液領域企業集中度越來越高是必然趨勢。”
頭部企業高歌猛進
目前,限制門診輸液、控制抗生素規范使用、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等政策都處于執行期,整個大輸液領域的企業都要面對市場總需求在國家政策及醫療進步的雙重作用下微量萎縮的事實。在這樣的形勢之下,輸液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楊濤就此分析道:第一,來自于需求的壓力。隨著限抗令、門診限制輸液等政策的出臺,治療方法與技術的進步,以及精準醫療的應用,市場總需求量沒有增長反而微量萎縮。第二,來自于包裝發展趨勢帶來的技改壓力。目前輸液在包裝形式上有玻璃瓶、塑料瓶或軟袋、非PVC三種,未來的趨勢是提倡采用非PVC包裝形式,但是Q設備一次性投資巨大,一般企業沒有實力承受這個技改壓力。第三,來自于產品研發創新的壓力。輸液企業要想獲利,產品結構一定要齊全,基礎輸液很難獲得良好利潤,因此只有靠營養性輸液和治療性藥物輸液獲利,但這些輸液企業又很難有實力來面對這個壓力。第四,來自招標掛網及銷售模式等“玩法”的壓力。招標掛網導致價格進一步降低,銷售模式由代金向學術轉變,以及戰略項目合作等,這都是中小企業無法承受的壓力。
壓力之下,行業內的中小企業裹足不前,而頭部企業卻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我國大輸液頭部企業科倫藥業、雙鶴藥業、石四藥等都有不錯的表現,從A股三季報收官的數據中也可以看到,科倫藥業輸液銷售收入持續增長,業務約占60%;華潤雙鶴慢病平臺和輸液平臺收入增長;石四藥集團業務的增長皆是由輸液業務增長帶動;辰欣藥業、華仁藥業也都實現了較好的增長。在楊濤看來,這些頭部企業的增長,既有對中小輸液企業市場的掠奪帶來的規模增長,也有自身產品結構的完善與調整帶來的利潤增長。
“在這樣嚴峻的市場背景之下,輸液企業要想殺出重圍有兩條路!睏顫f道,“其一,如果有實力有決心,就必須完善自身的產品結構,尤其是產品線必須完整,同時必須跨出區域獲得全國布局;其二,如果企業實力不夠,放棄大輸液,選擇轉型!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