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大招” 布局醫藥健康產業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8-10-26 打印內容
醫藥健康產業已成為符合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定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針對生命科學發現轉化孵化能力不足、原創藥品種稀少等問題,北京加快補短板的步伐,提升專業孵化能力,建立臨床試驗協同網絡,鼓勵各類平臺、資源、設施面向社會進行開放
北京日前發布《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原始創新、加強協同轉化、促進高端發展”為基本原則,明確了未來3年產業發展的目標,即到2020年,引進培養一批世界頂尖創新團隊,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重點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500億元。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具有突破性、顛覆性、引領性等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的顯著特征,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布局搶占發展戰略制高點的重要領域。”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強介紹,面對這一或將重塑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前沿科技,各國紛紛摩拳擦掌。2017年,美國用于醫藥健康領域的研發預算,占非國防研發投入45.7%,在所有領域中持續保持第一。繼美國發布《國家生物經濟藍圖》后,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也陸續發布戰略規劃。
“醫藥健康產業已成為符合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定位、具備‘高精尖’特征、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強介紹,“十三五”以來,北京醫藥健康產業規模增速逐漸回升,2017年達到1630.8億元,同比增長13.0%。
進一步發展壯大醫藥健康產業,北京的底氣還源于全球領先的基礎研究能力。北京擁有清華、北大、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70家醫藥健康領域國家級科研院所,數量居全國之首;擁有豐富的醫療科技資源,國家藥物臨床試驗基地57家;此外,還集聚了一批以王曉東、施一公為代表的世界級科學家領軍的國際頂尖研究團隊,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欣喜之余亦有隱憂。許強坦言,在生命科學前沿技術探索與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北京還存在諸多短板。比如,生命科學發現轉化孵化能力不足,原創藥品種稀少;正在運營中的醫藥健康專業孵化器共計11個,大部分處于飽和狀態,對高校院所及醫療機構創新品種的孵化支撐不足,專業孵化器數量和承載創新項目的空間還需繼續增加;在加速成果實現產業化方面,孵化器的專業支撐能力還需提高;定位于高端創新園區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在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對標國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