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暴露出來的疾控力量的不足與薄弱,讓疫苗行業再度被置于行業的聚光燈下。而《疫苗法》的出臺以及疫苗產業明顯可見的持續擴容,則給接下來疫苗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近日,沃森生物回復深交所的問詢函,從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正值年報季,多家上市公司陸續收到來自證券交易所的年報問詢,而最近一段時間受到關注的公司之一,則是沃森生物。4月2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公司管理部向沃森生物發布問詢函,其中連發11問,涉及批簽發數量與銷量不匹配、應收賬款會計政策變化、市場推廣費用大幅增加等多項問題。
4月14日,沃森生物發布公告,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逐一回復,并且做了解答。
例如,對于報告期內Hib疫苗預灌封銷售收入與批簽發量變動趨勢不一致,其回復中解釋,疫苗產品批簽發、銷售屬于兩個不同的環節事項,疫苗產品的批簽發量發生在上市銷售之前,而銷售收入是在產品交付客戶并經驗收后確定,產品的批簽發數量并不能立即完成銷售,同時,批簽發量雖然會影響銷售量,但批簽發量、銷售量在同一會計期間的變動存在不完全配比情況,2019年公司Hib疫苗預灌封銷售收入與批簽發量比上一年的變動趨勢不一致屬公司真實、合理業務情形。AC結合疫苗以及23價肺炎疫苗的銷售收入與批簽發量差異較大原因也是這種情況。
又例如對于AC結合疫苗、23價肺炎疫苗期末庫存量比上一年增長較大,其解釋是出于保證市場供應的考慮,充分考慮疫苗產品生產和批簽發周期長的特點提前進行生產安排和庫存備貨。其表示沃森的流腦系列疫苗產品中的AC多糖疫苗于2019年底已獲得埃及衛生部2020年的700萬劑銷售訂單,同時需滿足國內2019年政府采購合同供貨任務和2020年供貨計劃生產任務,因此,為2020年集中產能生產AC多糖疫苗;23價肺炎疫苗期末庫存增加則主要是因新產品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即將上市且預測銷售情況良好,出于讓步后續集中資源生產13價疫苗的考慮。
整體來看,13價肺炎球菌疫苗將是沃森生物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在市場上攻伐的重要武器,而隨著類似的重磅產品的面世,沃森生物也正在從前些年不斷陷入的爭議泥潭中脫身,轉向經營的正軌。
新冠肺炎疫情下暴露出來的疾控力量的不足與薄弱,讓疫苗行業再度被置于行業的聚光燈下。而《疫苗法》的出臺以及疫苗產業明顯可見的持續擴容,則給接下來疫苗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近日來一系列疫苗類公司業績的逐步披露,疫苗公司應在哪些方面發力,實際上也有了明確的方向。
01 資本運作非明路,產品研發才是根本
2020年以來,沃森生物進行了一系列股東減持。
4月8日,中保嘉沃及其一致行動人梧桐9號基金在5個月內減持了超過1600萬股;3月13日,股東劉俊輝及其一致行動人黃靜擬減持不超過2306.16萬股,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年報中云南省工投集團為第一大股東,劉俊輝為第二大股東,2月14日,工投集團轉讓3044.1萬股,二者互換;劉俊輝減持后,沃森生物第一大股東三個月內已發生兩次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沃森生物于2012年提出了“大生物平臺”戰略后開始激進擴張,擴展血制品、流通等領域。頻繁并購后,公司迎來了高商譽卻面臨業績虧損。有媒體統計,2014年~2019年間有4年扣除非凈利潤,沃森生物都處于虧損狀態,而2019年年報也顯示,其大部分子公司都面臨業績虧損。
但沃森生物的未來發展前景仍被看好。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為國產首家,已于2019年底獲批,日前已獲首批14.1萬支批簽發量,天風證券指出,該產品全年有望給沃森生物貢獻大利潤彈性。
沃森生物自2017年回歸疫苗業務后,其疫苗產品也為公司帶來巨大利好。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自2017年3月底獲批上市后,營收穩步增長,單品收入占比最多,2019年實現營收5.21億元,同比增長65.01%,占總營收比重為46.44%;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預充)四年單品占比維持在18%左右,2019年營收1.99億元,同比增長13.38%,占總營收比重為17.79%。
截至目前,沃森生物除了重磅13價肺炎疫苗外,備受關注的九價HPV也在進行臨床I期,4價流感疫苗、EV71疫苗等也在公司布局內。
同樣,重磅疫苗產品也是國內多家生物制藥企業的增長點。
康泰生物目前擁有四聯苗為核心的5個產品,在研項目也達25項,4項已申報生產。更值得關注的是,其13價肺炎疫苗已報產,并被納入優先審評;凍干狂苗(人二倍體)已獲得三期臨床總結報告,即將報產。天風證券認為,康泰生物是國內多聯苗儲備、研發實力最強企業之一,其五聯苗、及麻腮風-水痘四聯苗等產品長期前景看好。
作為典型創新型疫苗企業,2017年,重組埃博拉病毒疫苗新藥獲批注冊為康希諾帶來關注。近期,由康希諾生物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也已公布I期實驗數據初步安全,將開展II期臨床試驗。截止目前,康希諾已有15項在研疫苗,其中埃博拉疫苗已獲批上市,2款腦膜炎球菌結合疫苗已報產。
此外,長春高新、華蘭生物、智飛生物的重磅疫苗產品也為其貢獻主要營收來源,疫苗產品的穩健與增長,成為公司業績不斷創新的保障。
這也實際上證明了,對于疫苗類公司來說,發展的關鍵仍然在于有無重磅的產品面世,以及有沒有能夠占據大市場空間,甚至對進口產品形成替代的能力。如果沒有,單純依靠資本上的整合,很難成為真正有實力的公司。
02 疫苗立法造就優勝略汰
除卻主營產品研發,從法律高度保障疫苗質量也是未來疫苗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近年來,問題疫苗事件不斷倒逼疫苗管理規定和法律的出臺,從2010年的“山西疫苗事件”到2016年的“山東疫苗事件”再到2018年的“長生生物事件”,疫苗管理也從2011年GMP到2016年《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再到2019年《疫苗管理法》,《疫苗法》對疫苗全程實行全方位的監管制度,并保障電子追溯和強制保險。隨著疫苗立法落地,疫苗質量監管將成為常態,不合規的企業或將面臨生存壓力。
同時,《疫苗法》也將帶來產業結構優化,加速供給端的產業整合,利于國內優質規范龍頭企業以及創新型疫苗企業的發展。天風證券統計,目前我國以疫苗批號企業主體(不考慮母子公司、關聯企業的情況)超過40家,其中只有1個品種批號的企業多達22家,1-2個品種合計達到32家,超過5個品種的企業只有10家,剔除中生集團下屬的6大所,超過5個品種批號的企業只有4家。
疫苗法加持市場作用下,保障資源的合理調配,提升疫苗行業質量標準,行業優勝略汰,落后產品退出、加強集約化是疫苗行業的發展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