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歌禮藥業正式向外宣布了其開發的抗丙肝1類新藥戈諾衛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消息。
如果仔細去看,進入2018年以來,前沿生物研發的用于抗艾一類新藥艾可寧(注射用艾博韋泰)、正大天晴自主研發抗腫瘤1類新藥鹽酸安羅替尼膠囊、恒瑞一類新藥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等數個被業界寄予厚望的重磅創新藥上市。
這個數量,相較過去,今年上半年的表現讓行業有一種中國創新藥正在爆發的感覺。中金證券分析師認為,未來十年,中國將從仿制藥大國升級為創新藥強國。
到2030年,以研發出的“新活躍成分”計算,中國對全球醫藥創新的貢獻,將從目前的2%提高到12 %,進入全球第二梯隊;中國企業在全球醫藥研發的金額占比,將從目前的5%提高到20%,超過英國而位居全球第二。
而從成果角度去看,未來十年,中國將每年產生1~2個First-in-Class的新藥,10年中出現3~5個全球銷量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品種。而創新藥銷售20%將來自海外市場。
中金證券為何會下如此結論?中國創新藥真的已經崛起了嗎?誰會成為中國創新藥進入全球的歷史創造者?
1.創新強國的天時地利人和
當2014 年發布《腫瘤免疫,治愈腫瘤的希望》報告時,中國在這一領域還一片空白。但如今,中國在研CAR-T 數量已僅次于美國,排名全球第二位,也有三款本土PD-1 已遞交新藥申請,將與全球先行者Optivo/Keytruda 同場競技。中國在腫瘤免疫上的快速追趕,是整個醫藥行業進步升級的縮影。
正在進行487 項生物藥臨床試驗,數量排名全球第三位。一類生物制品臨床試驗申報數量,從2012 年的5項猛增到2017 年的36 項,而一類化學藥臨床試驗申報數同期從17項增加到98項。新藥研發正在國際化。1/4的2/3 期臨床創新藥同時在海外進行臨床試驗。
中國在研新藥正在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國外公司引進中國藥企自主研發創新藥的海外權益的案例越來越多,交易規模越來越大。去年就有3 筆上億美元的向外授權交易(百濟神州、南京傳奇和譽衡藥業)。龍頭企業研發強度迅速提高,產品梯隊已從Me-Too 進化到Me-Better 和Me-Best。
在全球創新格局下來看,以上市前研發和新藥上市數來衡量,中國目前處于第三梯隊,對全球創新的貢獻大約為2%,與第一梯隊的美國(約60%)和第二梯隊的國家(日韓和西歐)仍有很大差距。但是,到2030年,以研發出的“新活躍成分”(New Active Substance,NAS)計算,中國對全球醫藥創新的貢獻,將從目前的2%,提高到12%,穩居第二梯隊,甚至邁進第一梯隊。
如果說未來10年時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的話,是因為目前中國創新已經初步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提供了豐富的臨床資源,同時尚有大量臨床醫療需求未能獲得完全滿足,將為創新藥提供巨大的母國市場。中國肝癌、食道癌、胃癌患病人口占全球50%/49%/43%。中國總體癌癥的五年生存率僅為40.5%(2012-2015),遠低于美國的66%。Frost & Sullivan 預測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將年均增長16.4%至2021 年的3270 億人民幣,增速全球最快,屆時將占全球生物藥市場的17%。
監管改革深入進行,為醫藥創新注入強勁動力。改革后的藥品審評審批機制在鼓勵創新的原則下,重新定義新藥概念,優先審評臨床急需的創新藥物,建立溝通交流制度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制度,專業化、透明化、數據驅動化。新藥臨床試驗(IND)審批時限從原來的20 周左右,縮短到30 個工作日,已接近美國FDA 標準。中國藥監局加入ICH(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審評標準對接國際,將極大加快臨床試驗進程,促進創新項目的國際合作和轉讓。
優秀人才紛紛“海歸”,成為研發、商業發展和投融資的帶頭人。“千人計劃”迄今已引進了約8000 名海外人才,其中約35%為醫藥/生物學科。跨國藥企的華裔高管也紛紛跳槽或離職創業。他們不僅帶回了美歐先進的管理經驗,更將創新藥早期研發的Know-how帶回中國,對接上中國豐富的臨床患者資源。
VC/PE 投資爆發性增長,港交所新規補齊了投融資生態系統。去年中國醫藥行業VC 投資金額和數量都較2016 年翻倍有余。市場潛力和創新速度也吸引了Orbimed、禮來基金等國際投資機構投資中國的創新藥企。港交所推出新的上市制度,歡迎尚無收入的生物制藥公司,正好補齊了創新藥投融資生態系統中欠缺的一環。在美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后的原研藥創業企業通常都需要IPO 或者被大公司收購,以獲取進一步發展的資金。97%的美國生物制藥IPO 都在研發階段,55%處于臨床二期。
2.中國藥企未來10年突破點
未來10年,中國醫藥企業腫瘤免疫領域將是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極有可能與全球同步的領域。腫瘤免疫是當前生物藥研發中規模最大的領域,它已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后,腫瘤治療領域的一場范式革新,被視為最有潛力治愈惡性腫瘤的手段。
目前全球范圍內已有5個PD-1/PD-L1藥物和2個CAR-T 藥物上市。PD-1/L1全球市場峰值有望達407 億美元,中國市場峰值有望達432億人民幣。CAR-T國際市場空間93億美元,國內空間111億人民幣。
中金證券預期,未來將有更多新藥、新療法和新適應癥獲批,新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市場格局也在快速演變中。目前腫瘤免疫已經獲批于17個癌癥病種,并有肺癌等大病種獲批為一線療法。未來值得關注的領域包括一線肺癌市場格局的變化、PD-1/L1 組合療法的進展、其他CAR-T 靶點、通用CAR-T、TCR 應用于實體瘤等。
2017 年5 月Keytruda 率先獲FDA 批準用于PD-L1 高表達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2017 年呈現強勢增長。我們認為憑借肺癌這一最大適應癥的優勢,Keytruda 有望超越Opdivo 成為最暢銷的PD-1 藥物。
本土PD-1/L1 中,君實生物、恒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處于第一梯隊。預計百時美、默克、恒瑞、百濟、君實和信達六家公司將占84%的市場份額。
雖然恒瑞該品種從目前披露的實驗數據來看副作用高于其他競爭者,但仍有望占據國產~30%市場份額,中國以209 項細胞療法、特別是152 研CAR-T 僅次于美國。其中有128 項細胞療法由科研院校擁有或支持開發,占比61%,高于美國的23%。國內也已有多家企業CAR-T 研發項目推進至臨床階段,進度領先的有優卡迪、金斯瑞、西比曼、科濟生物、博生吉等;除傳統針對血液腫瘤的CAR-T 細胞外,科濟生物針對肝細胞癌的治療、以及博生吉針對CAR-NK 技術的開發也頗具特色。
除了腫瘤領域中國會在未來十年突破之外,乙肝也是一個重大方向。因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這將成為推動中國藥企砸重金研發的動力。全球感染乙肝或丙肝的人數已超過3.25 億,每年約有134 萬人因此喪生。中國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達到了1.2 億人左右,慢性乙肝患者有3000 萬人,得到治療的僅有200 萬人,不足總數的1/10。未來十年,中國仍將是最大的乙肝市場,預計到2020 年我國乙肝用藥市場規模將達到200 億人民幣,遠期將達300億。
然而,與丙肝已經可由Gilead 的Sovaldi 全面根治不同,乙肝在全球范圍內還缺少有效藥物,當前標準治療只對5%的乙肝患者有效。在研丙肝新藥包括siRNA、TDA 前體、進入抑制劑、衣殼抑制劑、反義RNA、基因編輯等方向。
此外,本土藥企在阿爾茲海默癥領域有望誕生出更多的本土原研藥創業企業。人口老齡化使阿爾茲海默癥的發病率迅速增加,目前全球有超過4000萬患者,到2050年可能增加到1億。但是,阿爾茲海默癥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確,也沒有有效的可以減緩疾病進程的藥物。針對阿爾茲海默癥的藥物臨床試驗失敗率超過99%,阿爾茲海默癥的藥物研發是醫學界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
中國阿茲海默癥患者估計有1000萬,數量居全球之首,而且每年平均有30萬新發。目前有11項正在進行中的臨床試驗在clinicaltrials.gov 上注冊,操作者包括本土藥企和禮來等跨國公司。巨大的臨床需求和VC/PE機構的關注,會讓本土創新者向這個領域發起挑戰。
3.有待提升支持
知識產權保護是醫藥創新生態的關鍵要素。由于創新藥研發的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等特性,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對于原研藥企業,合理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為原研藥提供一定時期的市場獨占權,保證原研藥獲得相對其研發投資的合理回報。此外,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夠平衡仿制藥和原研藥之間的利益沖突,使二者平衡發展,既確保社會大眾持續獲得新的治療方式,也能通過仿制藥上市提升藥物的可及性。
健全支付體系對創新藥的評價、定價和支付能力。中國目前創新藥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報銷體系還存在顯著缺陷。正因如此,新藥上市后前5 年的銷售額,中國市場是日本的1/6,是美國的1/30。主要發達國家支付體系均可以報銷創新藥,且報銷資質和上市批準基本同步。英國NICE 等衛生技術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以專業而量化的標準對創新藥進行評估,作為醫保報銷的“守門人”。這些都值得中國借鑒。
創業者、管理者和投資者的專業經驗和風險意識還有待提高。美國不乏連環的生物制藥創業者,CMO/CFO 等高管職位也有巨大的人才庫。企業IPO 時CEO 的年齡和資歷,生物制藥會高于軟件業。資深VC 投資人往往能夠從學術研究中尋找到商業化機會,幫助實現從學術到臨床到商業發展的跳躍。此外,中國創新藥投資熱潮剛剛開始幾年,一二級市場投資者大多尚未經歷過失敗。但行業經驗表明,只有不到10%的一期臨床品種會成功獲批上市,國際大藥廠的研發投入ROI 已降低至3.2%。美股上市的研發階段生物制藥企業會因臨床數據披露或監管更新,而出現大幅的股價波動。估值模型中最為敏感的對NPV進行調整的成功概率,是憑借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主觀判斷。
4.關注公司
對于未來證券給出了四個重點關注公司。
恒瑞醫藥
恒瑞醫藥是創新驅動轉型的中國醫藥龍頭。公司從傳統仿制藥起家,憑借突出的研發和銷售能力,已在腫瘤、肌松麻醉、造影三大板塊,成為國內絕對龍頭。研發投入占收入比超過10%,已形成每年2-3 個創新藥上市的良性發展態勢。公司正迅速從“仿制龍頭”向“創新龍頭”轉型。
公司創新藥今年將逐步迎來收獲期。PD-1 單抗上市申請獲得CDE 受理,并與國內其他3家申報的該品種一起納入同一批擬優先審評,預計最快有望年底獲批上市,峰值銷售可達50-100 億人民幣。自主研發麻醉新品種甲苯磺酸瑞馬唑倫已于3 月21 日提交上市申請;新一代前列腺癌藥物SHR3680 于4 月23 日順利進入Ⅲ期臨床,二者研發進展超市場預期。
我們認為公司2017-19 年凈利潤仍有望保持20%左右的增速。豐富的臨床在研品種將為公司長遠發展提供堅實動力。維持推薦評級,目標價98 元對應2018/2019 年市盈率71/59倍。風險包括新藥研發進度不及預期,在售藥品降價風險。
百濟神州
百濟神州是一家全球性生物醫藥公司。百濟神州擁有超過 300 人構成的全球團隊,其中包括約200 位科學家和醫學專家。公司目前擁有4 個自主研發的靶向藥物,其中BTK 靶向藥物BGB-3111 與PD-1 單抗BGB-A317 均已進入Ⅲ期臨階段。此外公司PARP 抑制劑BGB290 與RAF 二聚體BGB-283 已進入Ⅰ期臨床階段。公司當前市值約110 億美元。
百濟神州PD-1 單抗目前已有3 項臨床進入Ⅲ期臨床階段。公司目前總共有12 項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其中關于肝細胞癌、食管鱗狀細胞癌、NSCLC 的三項研究已進入Ⅲ期階段。5 項臨床研究已進入2 期,適應癥包括霍奇金淋巴瘤、胃癌等。
2017 年7 月,百濟與美國制藥巨頭新基公司(Celgene)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其PD-1 單抗,授予Celgene實體瘤在亞洲之外(包括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同時百濟接受新基在中國的運營團隊,擁有新基在中國獲批產品的獨家授權。我們認為百濟最快有望在今年提交上市申請,2019 年有望獲批上市。
優卡迪
優卡迪(Unicar-Therapy)是全國資深的CAR-T 細胞技術和產品研發的生物技術公司。自2015 年由在美國有23 年細胞免疫治療經驗的海歸博士俞磊建立以來,已與全國各地多家優質三甲醫院血液科建立臨床合作關系,在蘇醫附一院、陜西省人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院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等多臨床中心對超過200 多例復發難治性白血病、復發難治性淋巴瘤和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CAR-T 療法進行了多層次的臨床研究。
研發產品線豐富,血液瘤到實體瘤多病種覆蓋。公司研發了全球獨特的可以降低CRS 風險的sCAR-T 技術(safe CAR-T),并開發了豐富的覆蓋了最常見的血液腫瘤的sCAR-T 產品管線,針對CAR-T 療法在急性難治復發性白血病、復發難治(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進展性多發性骨髓瘤的多個產品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并顯示出預期的臨床結果;優卡迪公司在大量的CAR-T 臨床治療血液腫瘤的科研基礎上,同時也針對多種實體瘤進行研發,主要包括腦膠質瘤、前列腺癌、胰腺癌等。
復宏漢霖
復宏漢霖為復星醫藥與美國科學家團隊于2009 年合資組建,專注于生物類似藥、生物改良藥以及單抗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在研產品聚焦腫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11 個產品、16 項適應證IND 申報。雖然公司在腫瘤免疫原研藥上,還不處于本土公司的第一梯隊,但其生物類似藥有望走向歐美市場。到2023 年將有超過1150 億美元(按2022 年銷售額計算)的生物藥專利到期。出于控制醫療成本的目的,美歐監管部門都在大力提倡生物類似藥的審批,此前困擾生物類似藥銷售的互換性監管問題等都有望在未來一到兩年內解決。
公司研發管線亮點包括:1)公司CD20 利妥昔單抗的生物類似藥HLX01,2017 年12 月提交上市申請,目前被CDE 納入優先審評,預計2018 年有望獲批,進度為國內第一。CD20原研藥物利妥昔單抗(美羅華)是羅氏銷售多年的重磅產品,主要用于CD20 陽性的彌漫大細胞淋巴瘤等,2017 年全球銷售額為75 億美元。美羅華2017 年在國內樣本醫院銷售額已超過10 億人民幣。
2)公司曲妥珠單抗的生物類似藥HLX02,目前均處于Ⅲ期臨床試驗中,預計2019 年上市。
3)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HLX03 與貝伐單抗生物類似藥HLX04目前均處于Ⅲ期臨床試驗中,預計2020 年上市。此外,復宏漢霖的 PD-1 單抗 HLX10 于2017 年陸續獲中/美/臺三地臨床批件,正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PD-L1 單抗 HLX20也于 2017 年 12 月獲批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