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中國有34,327家社區衛生中心(站),包括社區衛生中心8918家以及社區衛生站25,409家。從機構數量上來看,2010-2016年,社區衛生中心數量增加了29%,而社區衛生站則減少了2%。
2016年社區衛生中心的年門診量達到5.6億人次,而社區衛生站只有1.56億人次。不過,從2010-2016年的變化來看,社區衛生中心年就診人次的年度變化增速不斷放緩,從2011年增長18%,下跌到2016年只增長1%。前幾年的快速增長一部分得益于機構數量的雙位數增長,但2016年的就診人次增速明顯放緩,這一年社區衛生中心數量只增加了1.3%。
另一方面,雖然社區衛生站的數量略有減少,但總就診人次增加了6%,相比前幾年社區衛生站連續幾年就診人次負增長有明顯改觀。不過,從單店的每日診療量來看,社區服務站仍非常小,每日平均服務20人左右,與過去幾年相比變化不大,而2016年社區衛生中心每日服務人次則為210人。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觀察到幾個趨勢:
1.社區衛生中心在政策支持下,經歷了一輪發展,從平均每機構每日診療人次來看,社區衛生中心在各類基礎醫療機構中是最高的,但其診療量經過一輪快速增長后,增速也在明顯放緩。且由于社區衛生中心的民營機構占比一直很低(只占6%左右),民營資本操作的可能性取決于當地政策,短期內快速操作的可能性不高。
2.從社區衛生站的發展來看,缺乏硬件設施升級,難以吸引人才是其發展的最大瓶頸。雖然一部分得益于基藥目錄取消,在服務量上有一定增長,但要獲得長遠更好的發展,必須以基本設施和服務升級為基礎條件。相比規模更大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站的民營比例相對高一些,有接近30%是民營的。這批機構由于規模相對小,改造成本相對低,且由于基層依賴政府補貼,在某些地區,未來有一定的引入民營資本進行服務升級和改造的機會。
3.社區衛生中心雖然服務量明顯高于社區衛生站,但前者總體的機構數量只是后者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增速放緩,持續高增長很難保持下去。社區衛生站的布點則非常多,優點是深入更多的社區,有更便捷的獲取藥品的地理位置。劣勢是很多條件和人才不完備,需要提升服務能力。
如果能夠將社區衛生站的服務量從每日平均20人有所提升,首先將帶來藥品收入增加。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增長點。病人數量增加還意味著可以嘗試更多周邊服務的機會。社區衛服務只是基礎醫療鏈條上的一環,基礎醫療從治療和藥品還可以衍生出更多周邊產品和服務,比如針對慢性病的個人醫療器械、康復器具和服務、慢性病周邊保健產品等。在現階段醫療服務價格仍然偏低的情況下,通過基礎醫療服務的衍生推動周邊服務和產品可能成為民營資本其他的贏利點。
不過,體量仍然是發展這一模式最大的阻礙。在經濟條件及醫保情況都較好的城市和城郊,當地病人可以支撐起這類社區醫療消費,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一模式能帶來的體量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周邊服務能否發展還取決于幾個基本條件:一是當地政策對民營資本的支持力度;二是當地人口是否足夠密集,能夠推動量,并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三是周邊其他公立醫療服務的分布,是否有一定缺口從而給社區衛生站點帶來一定的機會。在滿足這些必要條件的情況下,用跑量加服務的方式,可以帶來一定的社區衛生站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