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成為復星醫藥、綠葉制藥等國內藥企加碼創新藥的重要方式。最新數據顯示,年初至今,我國醫藥圈共發生并購案40余起,涉及金額近150億元。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與此前海外掃貨不同,并購研發型小企業將成為未來國內藥企加碼創新的新趨勢。相關分析人士表示,創新藥的研發周期大概十年左右,期間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承擔較高失敗風險,大型藥企將選擇并購國內具有研發能力的小企業,避免研發風險的同時擴大自身產品線。隨著國內小型研發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未來國內藥企并購將提速。
創新研發
在政策導向驅動下,國內藥企正在加大創新藥領域投資。智飛生物近日宣布,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智飛綠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15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規格 0.5ml/支,批件號:2017L04692),同意該產品作為預防用生物制品進行臨床試驗。智飛生物表示,15價肺炎結合疫苗獲準進行臨床試驗,是公司在響應國家鼓勵創新政策。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國家鼓勵創新研發的背景下,包括復星醫藥、恒瑞醫藥在內的眾多企業均已將藥品創新放在公司重要戰略位置上。截至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有6個單抗品種(11個適應癥)已獲批中國臨床,在研新藥、仿制藥、生物類似藥及疫苗等項目173項。復星醫藥總裁吳以芳表示,藥品創新是公司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創新藥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截至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共取得9個創新藥臨床批件。
其實,國內藥企加大研發投入與利好政策出臺有著直接關系。自2015年國家啟動藥審改革以來,相關改革制度設計及配套政策密集發布為我國醫藥產業打開創新的大門。2017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提出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加快上市審評審批等措施將對創新研發實力較強的公司帶來直接利好,進一步激發藥企新藥研發的積極性。
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吳湞表示,《意見》出臺主要是希望滿足公眾用藥需求。只有企業研發出更多高質量的新藥在中國上市,才能從根本上滿足公眾用藥急需。“加快藥品上市審評審批有利于降低新藥上市價格,更好地實現藥品的可及性。《意見》發布進一步推動了藥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醫藥產業做大做強,改變新藥長期依賴進口,以及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有重要意義。”
差距仍存
由于我國藥物研發水平與國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跨國合作成為國內制藥企業走向國際創新的重要方式。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國內創新藥企發展路徑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大型仿制藥企通過投入大量研發費用自主研發新藥;另一種則是通過并購定位創新的研發驅動型小型藥企獲得重磅創新藥。不過,由于新藥研發時間過長、失敗率較高,即便是有資金實力的大型藥業也不會輕易做藥品研發,而選擇并購國外企業的方式獲得產品,這也是國內企業扎堆出海掃貨的原因之一。
2017年10月,復星醫藥宣布以71.42億元收購印度仿制藥企業Gland Pharma 74%股權的交易完成交割。據了解,Gland Pharma最大單品肝素鈉是目前全球臨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藥物,而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肝素原料藥生產與出口國,此次收購將有利于復星醫藥將Gland Pharma在肝素行業的能力嫁接入國內。
2016年8月,上海醫藥宣布9.8億元完成對澳洲保健品企業Vitaco的并購交易。上海醫藥表示,公司擁有豐富的國內線上和線下渠道資源,而Vitaco擁有優質的保健品產品線,二者結合可打造規模化的保健品產品組合及拳頭產品,構建良好的資源互補和協同優勢。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醫藥行業并購數量超過400起,并購金額超過1800億元,海外并購案超過200億元,刷新并購數量及金額紀錄。不過,從目前海外并購案例來看,國內企業尋求海外并購合作模式更多為跨國企業提供技術、中國企業提供生產和渠道,這導致國內藥企難以提升自身研發實力。根據德勤的數據,近一半企業已完成的海外并購交易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分析認為,只有在創新藥物領域,由中國企業提供技術,與國際巨頭共同面向全球市場進行新藥研發,中國制藥產業才能在國際創新中占據一席之地。不過,目前僅有正大天晴、恒瑞醫藥等極少數企業在與跨國企業合作中扮演技術提供角色。2016年,正大天晴與美國強生制藥公司簽署獨家許可協議,將一款治療肝炎的創新藥物在中國內地之外的國際開發權許可給美國強生公司,該藥物處于臨床前開發階段,強生將在中國之外開展該產品的全球開發、生產、注冊和商業化推廣。2014年,恒瑞醫藥與美國最大的仿制藥企業之一Sandoz合作,由后者負責注射用環磷酰胺在美國市場的推廣和銷售。
并購提速
增強自身研發能力是改變國內外合作模式的重要條件,通過并購國內研發型小企業將成為未來國內藥企提升自身研發能力新趨勢。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Health合伙人趙衡表示,新藥研發時間較長,甚至十年時間也不一定能研發出來一個創新藥,就算是到臨床三期、四期時也有可能被斃掉,讓過去十年的投入付諸東流。“國內有創新能力的小企業逐漸增加,但這些企業難以承擔研發失敗風險。即便是研發成功一個新品在上市初期銷售情況較好,隨著時間增長,競品會不斷出現,企業將面臨單一產品帶來的風險。在大企業需要有潛力的新品增加自身產品線、小公司需要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未來境內并購數量會有所提升。”
事實上,中國健康產業的主流投資機構已經開始布局高端制劑國際化的本土企業。今年8月,綠葉制藥集團宣布旗下附屬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以4.5億元價格收購山東博安的兩種在研產品(LY01008及LY06006)以及其各自的技術、數據連同該等產品附帶的一切權利。根據收購協議,賣方負責該等產品全部三期臨床,綠葉制藥集團不需要負擔臨床費用。如果臨床試驗沒有成功,則綠葉制藥集團不會支付后續任何費用,且有權要求賣方退回已支付的全部費用。
趙衡表示,目前國內資本和大型企業均在加碼藥品創新研發,未來會出現更多藥品研發成功案例。在此過程中,藥企需要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人才的投入,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大量科學家海外歸來并擔負起藥品研發重任。今年8月,由留美科學家和企業家團隊創立、致力于為全球提供高質量呼吸藥物的長風藥業完成由國投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領投的4.4億元D輪融資。分析認為,未來3-5年市場會出現一批由海歸科學家團隊研發的新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