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為什么在產能過剩、市場需求旺盛甚至急需的情況下,會出現品種趨多、時間趨長的藥品短缺?業內認為尋找到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建立信息收集和匯總分析機制、完善監測預警和清單管理、實行定點生產和應急進口等措施的基礎,是化解藥品短缺問題的治本之策。
如果找不到或找不準產生藥品短缺的根本原因,那么,縱使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的措施再多,也難免“藥不對癥”,短缺現象依然會此伏彼起,此長彼消。政府和企業花了大量的精力、財力來推進的應對措施,都將難以收到實效。
短缺根源:
銷售價格被壓到成本之下
以產品合法謀利是企業的天職。利潤是企業的生存基礎、本能追求、成敗標準。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得清清楚楚。即使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不需要利潤,也必定要有政府支持資金,以維持生存。這個基本的經濟規律在任何社會形態下都是成立的。
為了某種需要,比如做慈善,企業可以在一段時期內犧牲利潤,也可以在某個或某幾個產品上不考慮利潤,但不可能長期在主營產品上虧本銷售。藥品采購中出現的唯低價是取,不但犧牲了產品的質量、技術的創新、企業的生存,也不利于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這一點已受到輿論的公開批評。但一些地方部門沒有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分實際藥價的虛高或虛低,一味壓低藥品出廠價,顯然有失公允。
筆者梳理發現,常見的壓價方式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投標價被認可的前提是必須低于當前市場實際購銷價,低于近五年來的在線交易價,低于全國四省兩市最新實際交易價,在此前提下,一般還會要求所有藥品一律下降某個幅度(10%),如果是中藥注射劑和抗菌藥物,一般下降5%。
二是銷量屬于全省配送金額前200位的,以50位為一個降價層次,依層次排名分別下降5%~2%。
三是會與全國各省聯動,只要有一個省的實際采購價低于本省,本省的采購價自動下降到這個價位。
四是中標后通過“二次議價”再次壓低中標價。
五是遴選配送商時,要求配送商向生產企業壓價若干個百分點,作為配送商入選的前提。
通常,企業只要有1%的利潤,就會有繼續生產的動力。即便銷售價稍低于成本,考慮到銷售價可能仍高于變動成本的情況,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可以分攤固定成本從而減少虧損,企業還是會繼續生產。除非銷售價格確實過低,多產多虧,企業才會忍痛“割愛”——停產。
輿論引導:
一邊倒的批評不客觀
藥價虛高一般是指利潤率太高,但應明確是出廠價太高,還是病人消費價太高,最好能同時比較。但現在并沒有這樣的比較。混淆了出廠價和消費價,也就難以采取正確的價格措施。藥價虛低則一般指利潤率接近于零甚至等于負數。
現在的輿論特別是大眾媒體,更多地還是一邊倒地批評藥價虛高,但很少有人分析是不是所有藥價都虛高,有沒有藥價正常甚至虛低的情況。藥價虛高的原因是什么,這部分利益到哪兒去了?如何改變藥價的虛高現狀?藥價虛低的原因是什么?產生了什么不良后果?如何來改變藥價的虛低現象等。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曾公開表示:“藥品價格虛低和虛高并存。藥價虛低影響了藥品正常生產供應,藥價虛高會加重患者負擔。”并明確藥價虛高虛低的問題,政府也要想方設法解決。
在筆者看來,如果規定對所有藥品都降價若干個百分點,對價格虛高的藥品也許并沒有壓價到位,而對價格虛低的藥品卻已致命。
也有學者分析認為,現在按品種來計,有20%的藥品價格虛高;按銷售額計,有80%的藥品價格虛高。換句話說,患者感受到藥價高的不滿意度也有80%,而藥品短缺的危險性也接近了80%。但事實上,在很多時候,對患者而言,買不買得到藥比買不買得起藥更為重要。
不合理壓價:
易導致四類不良后果
這四種不良的市場后果分別是:藥品價格上漲、質量難保、好藥短缺、民族工業受損。
要知道,價格過低導致企業投標前棄標、中標后廢標和企業停產、市場短缺、醫院斷供,病人為了救命,私下以數倍、數十倍的高價避開正規渠道采購救命藥。這反而容易推高實際價格。而如果患者私下去買藥,為假冒偽劣藥品逃避監管又提供了空間。
藥品價格過低時,如果市場需求依然存在,由同類的高價藥取而代之的話,那么這個替代藥價格高但療效不一定好,性價比也不好。更甚者,有可能為外國藥的合法進口與走私進口讓出了市場。因此,藥品短缺的并生現象是名義藥價下降,而實際藥價上漲,并且容易增加藥品的安全性風險等。
守住底線:
企業擔起應有的責任
在筆者看來,一些企業沒有守住底線也是造成上述不合理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在進入招標(談判)范圍時,屈從強制壓力,為了不被排除在外,無原則地接受一律降價、按品種降價和按排名降價。
在提出投標價格階段,一些企業錯誤地“寧虧利潤,不失市場”,競相壓價到成本以下,明知沒有可持續性,也低價投標。
此外,在“二次議價”環節,為保住在醫院的銷售額,部分企業在不顧自身承受能力的情況下承諾讓利。當企業無法維持簡單再生產時,屈服于經濟壓力,不顧保障供應的法律責任和承諾信用,那只能無奈停產、斷供。
很多企業這樣做是有理念方面的問題的。他們往往把市場占有率看得比不虧本更重要,并以此為戰略決策;既然不中標快死、低價中標慢死,那快死不如慢死;挺住吧,看看再說,也許別人死在我前面……甚至只考慮生產成本,不考慮研發、流通、售后服務等成本;只考慮變動成本,不考慮固定成本分攤。
此外,不少企業也有應對策略方面的問題。常常能找到的說辭是:“我要上市了、我要合資了,銷售額比利潤更重要。”“我要進入這個地區,通過虧本排擠掉某個競爭對手。”“這樣做銷售量也許會上升,會少虧一些。”“價格低了,在投入(包括質量)上動動腦子,降一點成本。”“價格雖然已經低于總成本,但還高于單純的變動成本,銷售提上去就可以減虧。”最后的結果往往是:虧了自己,坑了同行,傷了醫院,害了患者。
若持續短缺:
后果將極為嚴重
本世紀以來,是中國各個行業都在推動科技進步、推出較多新產品的時期,但目前中國的醫藥行業還是仿制藥盛行,真正的創新藥不多。這自然與我國研發力量薄弱有關,與國內藥品生產企業藥品銷售價格受壓、利潤微薄、缺乏研發資金投入也有關,和部分企業片面依賴大健康產品贏利有關。
據筆者所知,現在除了少數缺乏競爭的獨家產品之外,藥品利潤是不高的。由于消費者的成熟和同行競爭的加大,大健康產品的銷售額在上升,但利潤率反而有所下降。盡管如此,一些醫藥企業寧愿多投資大健康產品,也不愿多投資新藥研發;寧愿擴大大健康產品線,也不愿生產虧本的現成藥品。
在對藥品短缺現象進行客觀分析后,可以發現更多規律性的現象。如果按時間的發生順序,藥品短缺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發短缺。創新藥物本來成功率就極低,如果企業無法獲得正常的市場回報,尤其是沒有大投入的長期回報,科研投入無法收回,就沒有企業愿意去投資。這是已經發生的狀況。
第二階段:供給短缺。由于非市場的價格扭曲,企業無法維持簡單再生產,即使產品適銷對路、市場有需求,也只能被迫停產。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第三階段:健康短缺。治病需要的藥品不能保證供應,保障健康的無藥之醫豈能存在?這從上篇文章中千余名醫生的呼吁已可見端倪。這是可能將會發生的事。
第四階段:生命線的短缺。無法想象,當代社會無藥可用是怎樣的境況,這是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危險。
行動起來:
短缺問題的解決并非難事
現在的藥品短缺大多是人為的原因、硬性干預市場所導致,要解決短缺問題,只要敬畏和遵循經濟規律,自然就能達到目的。
客觀地來看我國的藥品市場:人口眾多,年齡偏大,壽命較長,健康觀念牢固,對藥品需求旺盛。醫藥行業不僅是朝陽產業,更是如日中天的“正午”產業。當前,藥品的生產能力總體過剩,社會的投資能力充裕,這是藥品不應該產生短缺的根本理由,也是解決藥品短缺的基礎條件。
藥品行業難的是研發,高水平的新藥比較少,而短缺藥品大多是成熟藥品甚至是美譽藥品,沒有生產技術上無法解決和市場上不好銷售的難題。所以,只要放開價格確定上的不當干預,恰當地運用市場的方式,恰當引導,培育科學合理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讓藥品企業有合理的利潤,能夠維持簡單再生產,并讓一部分生產企業有經濟能力進行從仿制到新品研發的轉變,中國的藥品市場一定能實現供需相稱與合理配置。
尤其是當前,從眼前的治標上看,短缺的藥品雖然已經不少,并且還在不斷增多,但相對都比較便宜,并不在國家要嚴控的“藥價虛高”范圍之內,用量也不算太大。從長遠的治本上看,鼓勵生產企業實施供給側改革,遵循藥品生產“高準入、高投入、高科技、高標準、高監管、高產出、高風險、高回報”的規律,加大原研藥的開發性投入,憑國人的聰明才智,在滿足醫療需求、踐行社會保障和實施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跟上并走到世界前列,是完全有可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