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加快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建設新時代中醫藥強省,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日前,《四川省“十四五”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正式發布。
“十四五”期間,四川中醫藥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建設新時代中醫藥強省?《規劃》圍繞“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和建設新時代中醫藥強省”的目標,對未來五年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部署安排。從主要指標來看,《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醫醫院350所,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比例60%,0~3歲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90%,中藥材種植面積800萬畝,產業鏈綜合產值年均增速11.5%。
打造中醫藥服務10分鐘可及圈
《規劃》提出要加大優質中醫藥服務供給,一是加快構建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二是強化中醫藥特色優勢,三是完善中西醫結合制度,四是提升民族醫藥服務能力。
具體而言,《規劃》提出要加強基礎薄弱的市級中醫醫院建設,推動南充、巴中、資陽、眉山市級中醫醫院獨立設置,市級中醫醫院(不含新建)全部達到三級水平。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連鎖經營的名醫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打造一流就醫環境,提供一流中醫藥服務。實施傳統中醫診所惠民行動,發展傳統中醫診所5000家,培育2—3家有影響力的傳統中醫診所連鎖品牌。全面推進中醫診所備案制管理,支持有條件的中醫診所組建團隊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街道社區為提供家庭醫生服務的中醫診所無償提供診療場所,打造中醫藥服務10分鐘可及圈。
同時要做優做強骨傷、肛腸、兒科、皮膚、婦科、針灸、推拿及脾胃病、心腦血管病、腎病、腫瘤、周圍血管病等中醫優勢專科專病,加強眼科、老年病科、風濕病等薄弱專科專病培育。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加強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醫藥健康服務管理,開展婦女圍絕經期、孕育調養、亞健康狀態和青少年近視、脊柱側彎、肥胖等中醫藥適宜技術防治試點,制定并推廣20種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組建專科專病網絡聯盟,建設省重大疾病中醫藥防治中心和中醫經典傳承中心。將中西醫結合工作納入醫院評審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把建立中西醫協同發展機制和多學科診療體系納入醫院章程,將中西醫聯合查房、會診納入醫院管理制度。加強民族醫藥重點專科建設,二級甲等以上民族醫醫院均建成1個以上省級民族醫藥重點專科。
縣級中醫醫療機構發揮重大傳染性疾病監測哨點功能
《規劃》提出,要提升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一是建立重大疫情中醫藥防控體系,二是健全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體系,三是完善中醫藥應急機制。首先就是要補齊重大疫情中醫藥防控短板。通過新建或改擴建感染性疾病科、急診醫學科、重癥醫學科、肺病科等,規范設置發熱門診,市級中醫醫院獨立設置傳染病病區,二級以上縣級中醫醫院全部設置感染性疾病科,所有縣級中醫醫療機構能夠發揮重大傳染性疾病監測哨點功能。
建設區域重大疫情中醫藥防控中心。重點加強急診科、肺病科、心腦病科、重癥醫學科和負壓病房、實驗室等建設,配置負壓救護車,全面提升區域重大疫情中醫藥綜合防治能力。建立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統一領導、調度機制和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全程參與的應急響應機制。探索建設省級中醫藥應急與監測信息平臺。
培育10—20個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
《規劃》提出,要制定中藥材追溯標準,持續推進中藥材溯源試點建設,逐步建立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支持醫療機構、制藥企業優先采購可溯源的中藥飲片。加強中藥材源頭管理,完善中藥材流通行業規范,嚴厲打擊摻假、染色增重、非法添加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川產道地藥材種質資源和原產地保護,支持珍稀瀕危中藥材人工繁育,開展野生變家種攻關,突破優質中藥材種植(養殖)關鍵技術,建設高質量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培育中藥材大品種,全產業鏈開發麥冬、川芎、川貝母等川產優勢特色中藥材。
加快培育川藥龍頭企業,加強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建設,提升川藥品牌市場影響力。。鼓勵各地結合地域特點,編印中醫養生保健手冊,推廣普及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養生保健方法,打造以中醫藥養生保健為主的特色體驗場所。推進中醫醫院適老化改造,建設老年友善醫院。
構建“一核四區”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格局,建設以成都為核心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創新發展核和川南、川東北、攀西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區及川西北民族醫藥特色旅游發展區。支持天府中藥城等中醫藥產業園區建設,培育10—20個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打造龍頭企業。
此外,在文化傳承方面,《規劃》提出加強川派中醫藥文化資源梳理,挖掘岐伯、涪翁、彭祖等川派中醫藥文化歷史名人故事。豐富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積極建設校園中醫藥文化角和中醫藥文化學生社團,開展中醫藥文化講座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對外交流方面,聚合兩省(市)資源優勢,共同規劃建設川渝中藥材產業經濟帶,成立成渝雙城經濟圈道地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聯合推廣中醫藥健康旅游精品線路。在人才培養方面,《規劃》提出強化中醫思維培養,提高中醫藥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先中后西的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實施川派中醫藥人才培養工程,培育中醫藥院士后備人才,加強名中醫梯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