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漳縣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脫貧攻堅后向鄉村振興進軍的有力抓手,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中藥材、核桃、蔬菜三大特色產業,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夯實產業基礎。
打造中藥材產業發展
堅持把中藥材作為穩定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按照“生產基地化、品種多元化、栽種規范化、加工規模化、銷售市場化”的思路,大力推廣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投入扶貧資金2.97億元,發放貸款4.15億元,小額貸款1.27億元,扶持農戶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形成了以當歸為主的西南部高寒陰濕山區,以黨參、紅(黃)芪為主的淺山區、半干旱山區,以柴胡為主的二陰山區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格局。通過政府引導、科學規劃,全面優化產業結構,狠抓中藥材品種的引進、示范、推廣,按照無公害生產標準,嚴把藥材選種、育苗、施肥、病蟲害防治各個關口,提高了中藥材的品質。2020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中藥材3600萬公斤,年產值4億多元,農民中藥材人均收入達1400元。
打造核桃產業發展
全面結合縣情實際及群眾發展所需,提出了“利用3年時間在漳河流域的干旱、半干旱山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整理工程,打造‘九坪十八臺’,形成3萬畝優質核桃基地”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制定了“政府購苗、鄉村組織、部門指導、個人栽植”的措施。從陜西楊凌引進3年結果的優質核桃苗,努力實現“人均兩畝園、收入上萬元”的目標。全縣已有核桃栽種面積5萬多畝,成為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打造蔬菜產業發展
立足發揮自然地理優勢,通過政府的大力引導,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育苗、統一培訓、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等方式,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的高原夏菜生產基地。目前,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11個,初步形成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高原夏菜生產的區域布局。培育發展蔬菜生產銷售企業2個,蔬菜生產合作社53個。2020年在全縣11個鄉鎮25個村通過合作社帶動種植高原夏菜2萬畝,帶動基地1.2萬名農戶,成為縣域經濟重要支柱,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重要的產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