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發達地區自不必多說,但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區域,又非常想要在生物醫藥產業進行布局的地區,該如何發展就成了一件難事。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今天就來探索一下欠發達區域的發展策略。
首先我們要回到問題的關鍵點去做一個思考,資源匱乏,是什么資源匱乏?如果我們把發展產業的要素資源進行梳理,會得到如下的一個資源要素圖:
對于園區來說,這六大產業發展要素資源,可能會缺乏其中的幾項,但也會有自己的資源優勢。正如中國一句古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針對不同的資源匱乏類型,適合發展的細分領域也會因地而異。例如,對于一個基本沒有疫苗基礎的城市,也沒有人才資源和實驗室資源,那么要發展疫苗產業就會顯得非常難,但是這個城市一定也有他的特點,能夠匹配到適合的細分領域,只是需要找到發展那個領域的破局點,就能夠把這個產業發展起來。具體有哪些路徑和策略方法呢?筆者認為針對不同資源匱乏情況,如下三條策略可供探索。
借助MAH制度,從產業化入手招引CDMO/CMO企業
MAH制度核心是將藥品上市許可與藥品生產許可分離,允許藥品生產企業、研發機構或科研人員成為獨立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MAH制度最大意義在于讓醫藥市場要素靈活流動,通過委托授權其他生產企業生產或銷售經營企業來進行銷售。這是一場觸及藥品權利持有本質的變革,MAH制度的出臺將使藥品核心權益所屬在法律層面得以進一步明確,未來中國醫藥生態環境下研發、生產和銷售等各領域企業生產關系與市場結構將出現巨大變化。由于MAH實現了所有權和生產的分離,大大激發了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對醫藥研發外包(CRO)的影響尤為顯著,人(藥品上市許可證明文件的持有者),有權自行或委托其他藥品生產企業生產藥品,并對生產、銷售的藥品質量承擔主要法律責任。
透過MAH制度,資源匱乏的區域,可以通過招引偏生產類型的CMO/CDMO企業,成為全國生物藥品的生產基地。在生產基地建設不斷完善的情況下,逐步積累生物醫藥產業資源。既滿足了短期內要見成效的要求,又可以長期積累產業要素資源。當然,在制度上需要圍繞CMO企業的特點,設計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讓CMO/CDMO企業愿意落地到當地。
巧用產業引導基金,并購招商
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目前通行的做法是成立地方產業招商公司或母基金公司,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資源配置能力優勢,加速經濟發展。另外一方面,在我們所接觸到的近百家的選址企業當中,絕大部分的醫藥健康類企業都期望獲得地方政府的產業基金支持;欠發達地區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撐,因此更需要合理的精準投資。
隨著一致性評價、“4+7”帶量采購的深化實施,政策促使行業大洗牌,大量中小型企業可能會面臨著生存問題,比如部分品種競爭力不足,市場逐步萎縮導致產能過剩,亦或是有的企業獲得了更大的市場機會,需要擴大生產能力和補充產品線。地方政府可以抓住這樣的機會,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優勢,通過投資并購的方式,推動當地已有的企業或者是有并購能力的企業合作,通過政府主導的投資并購,將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部分業務放到當地以實現招商。
利用區位優勢發展醫藥貿易產業
截至2020年末,中國運營的高鐵旅程數預計超過3.5公里,覆蓋31個省級行政區(含香港),高鐵站數量已經多達500多個。尤其在最近兩年新建的高鐵站當中,不乏中西部等革命老區和欠發達區域,典型的像是江西贛州興國縣、山東臨沂、安徽阜陽、貴州畢節……這些耳熟能詳的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都首次接入高鐵網。除了高鐵,還有高速公路網,截至2019年底,中國的高速公路已經超過14.96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生物醫藥產業是典型“三高”產業,并不是每個園區都適合從研發端開始入手,醫藥貿易流通也是整個產業當中的重要的一環。目前國內隨著兩票制、“4+7”帶量采購等政策的落地,再加上未來部分生物藥需通過更完善的冷鏈運輸,因此部分醫藥流通企業也會把倉儲基地按照區域進行布局。有良好區位交通優勢的園區,完全可以通過招引醫藥貿易流通類的企業發展當地的產業,通過打造優秀的流通基地,逐步向產業生產制造上游衍生,這也是是一種產業發展的路徑。
目前國內許多醫藥企業均已相繼在醫藥物流平臺、冷庫/信息平臺等醫藥冷鏈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巨資,如國藥控股在上海建立大型物流中心,九州通在武漢建設全球最大的單體醫藥物流中心等。隨著電子處方開放,醫藥電商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未來在面向C端的物流也將會是巨大的市場之一。
小結
資源匱乏都是相對而言的,找到適合的產業定位和適合當地的特殊細分領域,與區位要素資源特點結合,資源匱乏地區仍然有機會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實現換道超車。